自駕車來了/政府年砸3億扶植發展 扮糾察隊還突擊考核

▲勤崴國際第一台MIT自駕小巴士今年3月於彰化首航上路,啟動為期一年的「鹿港彰濱智慧觀光接駁」營運實驗計畫,成功刺激當地觀光。(圖/勤崴國際提供)
▲勤崴國際第一台MIT自駕小巴士今年3月於彰化首航上路,啟動為期一年的「鹿港彰濱智慧觀光接駁」營運實驗計畫,成功刺激當地觀光。(圖/勤崴國際提供)

記者劉雅文/專題報導

進入後疫情時代,無人商機的發展成為趨勢,自動駕駛的落地也成為關鍵指標。其實,自駕車相關技術發展,最早可追溯到西元1950年代,當時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就有相關研究,近年來則擴散到全球各地,台灣也有不少業者投入這塊領域的研究,政府每年也列了近3億預算作為補助額上限;只是,自駕車發展還有很多「模糊地帶」需要探究,相關法規、技術和資金,尚待業者與政府磨合。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在科技研發的技術,向來在全球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但是對於相當有商業潛力的自駕車相關技術發展,起步的時機卻慢了一步。為了扶植國內產業發展,經濟部透過「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計畫」,希望讓台灣無人載具科技,能與各國發展齊頭並進,更設立讓業者可以落地實驗的場域,且在《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條例》扮演監理沙盒的狀況下,不適用於自駕車的法規、條例,都能先暫時跳過。

▲地方政府為了支持國內業者發展自駕車,在虎頭山設立創新園區(圖/記者陳致宇攝)
▲地方政府為了支持國內業者發展自駕車,在虎頭山設立創新園區(圖/記者陳致宇攝)
勤崴國際是台灣第一個通過計畫申請的業者,第一台MIT自駕小巴士也因此應運而生,在今年3月也正式於彰化首航上路,啟動為期一年的「鹿港彰濱智慧觀光接駁」營運實驗計畫,這項計畫也成功刺激當地觀光,每月有超過1200人次的搭乘。不過,甜美的果實背後,是業者經過無數次研究與調整後的成果,他們也不諱言,投入自駕車研究,其實就是一個需要不斷投入銀彈的燒錢計畫。

擔任幕後推手的經濟部也沒袖手旁觀,從車輛打造、路側設施建置(前瞻技術)、人事、材料等費用,都可以申請無人載具補助專案,但規定補助款不能超過50%,所以業者還是要有大量的自籌款,以勤崴每年付出研究成本至少1億來看,這真的不是一個「小工程」。

▲業者致力發展自駕公車,不需手握方向盤,也能讓公車依據正確方向行駛。(圖/記者陳致宇攝)
▲業者致力發展自駕公車,不需手握方向盤,也能讓公車依據正確方向行駛。(圖/記者陳致宇攝)
除了扶植產業發展之外,經濟部還設有糾察隊,對於資金補助有嚴謹的SOP,專案審查委員會判斷業者提案金額合不合理,以及整個計畫是一起申請補助,還是分項申請等,經過層層查核才會撥款,且這筆資金通常是分期撥款,糾察隊還要看業者專案執行狀況,執行率到達到特定門檻才撥款,中間還有各種突襲考核,地方政府會派員視察,做為期中訪視。

此外,中央政府每年也針對自駕車的發展,設定了近3億的預算作為補助額上限,就是怕業者卡在錢關,遲遲不能突破,但政府部門的款項申請步調,遲遲不能跟上業者研發腳步。目前全台通過專案申請的業者,總共有7案,從觀光接駁巴士,到台北市信義路夜間公車,還有新北、桃園以及成功大學的自駕試驗計畫,甚至在高雄愛河,有業者正在做愛河河道自駕船實驗。

經濟部技術處科長張能凱表示,政府鼓勵更多的業者投入,不過目前他們觀察到業者容易遇到的困難,包含技術上的突破、或是沒有服務端的經驗。只是對業者而言,自駕車領域還有很多「模糊地帶」需要摸索與探究,政府鼓勵無人載具產業發展利益良善,但相關法規、技術和資金,都還尚待與政府磨合、溝通。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