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大變革/保費跳崖 儲蓄險退位、主流商品大洗牌?

▲在年初保單責任準備金利率下調、利變型保單宣告利率走低,加上疫情衝擊、新制7月上路,今(109)年1至5月壽險業初年度保費收入年減4成。(圖/NOWnews資料照)
▲在年初保單責任準備金利率下調、利變型保單宣告利率走低,加上疫情衝擊、新制7月上路,今(109)年1至5月壽險業初年度保費收入年減4成。(圖/NOWnews資料照)

記者顏真真/專題報導

在年初保單責任準備金利率下調、利變型保單宣告利率走低,加上疫情衝擊、保險新制7月上路,根據壽險公會統計,今(109)年1至5月初年度保費收入較去年同期衰退了4成,傳統型初年度保費收入也年減40.5%,壽險業迎來「保費懸崖」, 產學者也不意外,從整個市場健全度來看,新制調整是不得不做的事,對壽險業亦是改善體質的好機會,可合理訂價、反應市場利率,尤其在類定存保單更難設計及銷售下,可引導壽險銷售保障型保單。業者更預期投資型保單、利變壽險將是下半年保險主流商品,但學者認為附保證給付的投資型保單只會取代一部分儲蓄險,未來自益障型保單,健康險年金險失能險殘扶險長照險一定是未來主流。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壽險公會統計,今年前5月壽險業總保費收入達1.25兆元,較去年減少12.6%,其中初年度保費收入3253.06億元,年衰退40%,續年度保費收入9275.22億元,較去年則增加4%。若就初年度保費收入各險別分析顯示,壽險占初年度保費收入80%,較去年減少43.7%;傷害險占初年度保費收入1.5%;健康險占初年度保費收入5.4%,較去年增加8.8%;年金險占初年度保費收入13.1%,較去年減少26.4%。

▲壽險業109年1至5月保費收入表現。(圖/NOWnews製表
▲壽險業109年1至5月保費收入表現。(圖/NOWnews製表 )
由傳統型保險商品的初年度保費收入看來,總計初年度保費收入達2555.57億元元,較去年減少40.5%,其中壽險2178.08億元,較去年減少43.0%;傷害險47.18億元;健康險176.52億元元;年金險153.8億元,較去年度減少40%。

壽險公會分析,在保單責任準備金利率下調1碼、利變型保單宣告利率走低,傳統型保單買氣不佳,加上金管會公布宣告利率平穩機制於今年7月實施,明定壽險業宣告利率應考量固定收益債券利息收益率,更貼近實際債市利率,且保單的合約服務邊際利潤(CSM)不得為負,致使傳統型商品銷售力道減弱,今年5月傳統型初年度保費收入相較去年同期減少40.5%。

▲壽險業109年1至5月各險別初年度保費收入表現。(圖/NOWnews製表
▲壽險業109年1至5月各險別初年度保費收入表現。(圖/NOWnews製表 )
保費懸崖逃不了 但業者不悲觀

壽險公會認為參考過去SARS經驗(2002/11~2003/7),壽險業界在2002年至2004年間的新契約保費收入仍呈穩定成長趨勢,顯見疫情具短期影響性導致當年度銷售變動,但於疫後銷售仍將回歸基本面,加上疫情也促使民眾對健康議題關注度提高,且台灣處於低率高齡社會環境下,民眾對醫療照護、(類)長照及退休理財等需求仍持續攀升,預期未來壽險業保費收入將會逐步回穩並穩健成長。

全球人壽商品部副總經理鄭中安也表示,如果從保費收入來看,儲蓄險商品可能配合這次法令做結構性調整,如果以初年度保費來看,一定會降下來,但就組成成分來看會是好的,例如過去是躉繳,現在可能10年繳,雖然初年度保費是下降,對保險公司貢獻度其實是拉高。

因此,他看這波調整倒不是那麼悲觀,就短期來看,若大家只是聚焦在當年度初年度保費收入,那絕對是衰退,「保費懸崖」會有,但若看中長期,期繳商品變多,代表以總保費數字來看,反而會有源源不絕保費或業務進行,加上這波調整期對保險公司經營體質可改善,若看未來3至5年,這次調整反而是給壽險業改善體質滿好的機會,體質改善不見得是壞事,若這些錢都導入期繳商品反而對保險公司是好事。

新制上路 保險主力商大洗牌

至於新制上路後,保險主力商品是否也會大洗牌?鄭中安分析因應低利率趨勢及人口結構高齡化的轉變,過去幾年台灣市場儲蓄型保險已開始朝長年期、退休規畫訴求來發展,另外銀髮醫療、照護也成為民眾最關心的議題。隨著7月新制實施,壽險保障成分提高,利變型保單本身的市場定位沒有改變,預期短期銷售會有影響,但中長期來說仍會回歸消費者對於此類商品的需求,尤其利變型保單因為有宣告利率,相較於非利變型保單來說仍具有宣告利率彈性調整的優勢,有能反應市場利率變動而進可攻退可守的性質,較能滿足以中長期退休規畫資產累積為訴求的民眾需求。

下半年隨著疫情控制及對經濟的影響穩定後,加上7月1傳統儲蓄型保單相關法令變嚴格,鄭中安認為投資型保單業績可望回溫,市場應會持續發展連結類全委或投資標的平台型的投資型保單。另外,在市場利率持續探底的趨勢下,提供附保證給付的投資型保單也會逐漸受到市場青睞,而且有別於過去投資型保單清一色都是以躉繳為主,因應近期資本市場波動劇烈,以期繳方式定期定額投入是相對穩健的做法,預期期繳投資型保單也會開始受到市場青睞。

國泰人壽也認為因應目前疫情尚未解除,基本醫療保障仍為市場關注商品,而壽險門檻法則實施下,將會降低理財型商品儲蓄成分並提升死亡給付比重,回歸保險保障本質,惟在低利率環境下,市場仍以利率變動型商品為主流,透過宣告利率機制,提供客戶適度參與市場機會,並在累積一定期間後之收益可優於市場利率,故未來仍將是民眾資產規畫的好工具。

富邦人壽歸納類全委投資型商品,提供優質且專業的投資兼顧保險管道,預期將受到保戶歡迎;另附保證給付投資型商品,搭配月提解,亦可滿足退休族群生活需求。此外,短期間內,利變型商品在宣告回饋及兼顧保障下,預期仍將是保戶的首選商品,而疫情影響下,民眾健康管理風險意識提升,健康險保障需求將提升,還有具外溢效果商品,可藉由自身健康管理達到保費折扣效果。

儲蓄險需求仍在 投資型保險難取代

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學教授暨系主任彭金隆則指出,未來市場保單走向很難由需求面主導,供給面會朝政策方向走,強化保障範圍是必然要做的,雖然短期仍很難取代掉所有儲蓄險及靠投資利得來獲利的模式,但壽險業也慢慢知道不能過度倚重這個,開始要賣其他險種,「未來產品多元化是可預期」,例如投資型保單也賣一點,畢竟沒有匯率及投資風險,因為轉嫁給客人,但會有商譽風險。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暨系主任彭金隆。(圖/記者顏真真攝)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暨系主任彭金隆。(圖/記者顏真真攝)
在保障型商品部分,彭金隆進一步表示,由於死亡與失能這在台灣已有點飽和,發展量也有限,反而「自益型」保險可能成為未來主流,即受益人就是自己,尤其台灣人口高齡化及少子化,因此回頭顧好自己更重要,而自益型保障型保單像是健康險、年金險、失能險、殘扶險及長照險等,一定是未來主流。

至於投資型保單是否會取代儲蓄險?彭金隆認為會買儲蓄險的人都是極端保守的人,況且投資型保單早已存在,儲蓄險與投資保單兩個屬性完全不同,若市場有意引導到投資型保單,反而要更小心,畢竟投資型保單客戶要自負投資風險,買類定存保單的這些極度保守的人會買投資型保單,可能就是市場上的勸誘,也是很多紛糾的來源,保險公司也知道這一點,因此很多公司開始強化化GMXB的產品,即附保證給付的投資型保險商品。

彭金隆說,由於投資型商品是客戶自負盈虧,很多人不喜歡,因此保險公司投其所好,買投資型商品如變額年金,就加保證死亡給付、因此已不是傳統投資型商品,確實這類商品有可能取代一部分儲蓄險,但像這種另類投資型商品,保險公司要承擔額外風險,其實量也有限,若真的要用投資型商品取代一部分儲蓄險,真的要非常小心,畢竟兩者屬性是完全不同。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