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何志偉/救命錢要花在刀口上

▲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政府推出各項紓困方案,總額超過千億台幣。(圖/截自行政院直播影片)
▲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政府推出各項紓困方案,總額超過千億台幣。(圖/截自行政院直播影片)

文 / 何志偉

近來,有人主張應增列一千億元紓困預算,用來普發現金,認為這樣才是真正的公平,但是公平真的這麼簡單而廉價嗎?在有限的資源下,資源分配的公平與有效,就是個很大的學問。不問產業影響、影響程度的廣發現金,看起來大家都拿到錢,但是不是真正的公平,值得大家來深究。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誰需要紓困?

武漢肺炎疫情並不是個別產業或民眾造成,是來自境外的傳染病,會對特定營運方式的產業造成嚴重衝擊,也就是觀光業、餐飲業等,這些靠著人群接觸運作的業別,因此必然先就這些業別進行紓困。因為受疫情影響程度不同,在考量輕重緩急後,我們優先挹注紓困首當其衝產業的業主和受雇者,對他們給予現金補助,如果普發掉了,就是把受嚴重衝擊者的紓困稀釋了,達不到政策目的。

紓困的目的是什麼?

政府紓困的邏輯很明確,就是要「讓企業能繼續營運、付得出薪水、勞工能保障工作,避免經濟崩潰」,因此最簡單的就是,民眾的工作是否還在?薪水有沒有減?有些人已面臨減薪、裁員的嚴峻困境,這些問題能不能得到解決。政府最先要解決的,就是這些問題。

現在政府做了什麼?

預算追加到2,100億的「紓困2.0」措施已陸續啟動,政委龔明鑫表示,已投入1,035億現金,針對受創產業從業者補貼三個月、4成、每月最高可領兩萬;無雇主或無一定雇主者則以補貼方式,勞保投保薪資2.4萬元以下、107年個人綜合税未達繳稅標準的,補助每月1萬元、共3個月。今日(29)勞工紓困的10萬元貸款方案也正式上路。總統蔡英文更表示,目前針對個人與產業的現金紓困措施已經涵蓋中低收入者、自營業者、遊覽車、計程車司機及領隊與導遊,還有餐飲業、製造業、會展業、觀光業、藝文產業和國道客運業的從業人員,超過141萬人領到補助。

普發現金最簡單,算人頭,直接發,政府也可以少做很多事,那為什麼政府這麼笨不選簡單的事做就好了,也許還有更多人支持,但是維持國家的政策施行及運作,不是挑簡單的做就可以的。而普發現金的政策不公平、沒有效、不合理的原因有三:

一、紓困要救急,振興要做到重點。

普發現金沒有辦法紓困,業主都要倒了,拿到一筆小錢也付不出員工薪水,然後員工失業了,有了一筆小錢也幫不了他長期沒收入的日子。

再者,沒有辦法振興。在疫情期間,民眾都會避開首當其衝的產業,民眾手上拿了現金,也不會去消費,因此現金不會流向受影響的產業,反而更容易流向不受影響的產業別,慘的更慘,好的更好,反而造成更嚴重的問題,沒有辦法振興。

二、台灣人儲蓄率高。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自 2009 年至 2018 年間,我國平均儲蓄率為 33.13%,投資率卻僅 21.7%,超額儲蓄率平均達 11.4%,凸顯儲蓄率偏高。對照歐美各國,為了維持市場現金流量,所以選擇普發現金,然台灣的儲蓄率偏高,因此會讓普發現金的措施效果大打折扣,找出受影響最深的產業及勞工,把預算花在刀口上,更容易發揮效果。

三、綜所稅排富無助精準找到紓困對象。

發現金即便要配合綜合所得稅排富,其實也會有許多衍生的問題,例如退休給付和資本利得的部份怎麼處理。只單純用綜所稅排富的做法,沒辦法真正的達到排富的目的,且綜所稅申報繳稅戶數僅約為家戶數的一半,依此來做普發現金的依據,顯不合理。這當然也維持不住受創產業的營運。

政府針對受創產業紓困,讓產業及勞工得以渡過這波疫情,疫情過後盡速恢復正常,勞工不用重新找工作、產業不用重新找員工,維持住就業,也維持住產業生存的機會,是政府的紓困的主要目標。不同行業、人口群面臨的衝擊不盡相同,政府為不同需求運用不同政策工具或許難免有疏漏,我們可以針對疏漏討論,但絕對不是盲目撒錢,還堂而皇之說是公平。未來紓困3.0要再增列的2,100億元就是為了六月或以後如疫情未緩,用來保住台灣機會的「救命錢」,若現在把錢花掉普發現金、用在不需要紓困的對象上,等於是讓受損產業雪上加霜,實非國人之福。

針對疫情,政府防疫工作之認真,全球有目共睹。針對紓困,政府也動用了所有資源及人力投入,為的就是讓民眾生活影響,能降到最低。疫情過後,政府配合加速振興,針對重點需要而投入資源,才能逐步的讓我們的生活回到正常軌道,台灣防疫有成,給大家帶來信心,未來經濟要更好,需要大家一起來努力。台灣加油。

●作者:何志偉/民進黨立法委員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