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盧俊偉/促進台商回台還不夠,產業升級更重要

▲蔡英文總統曾表示,她相信台商過去聽政府喊產業升級、經濟轉型,聽過很多次了,不過,「我們跟過去的政府不一樣」,絕對會做出成績,也有信心讓大家比較。(資料照/NOWnews)
▲蔡英文總統曾表示,她相信台商過去聽政府喊產業升級、經濟轉型,聽過很多次了,不過,「我們跟過去的政府不一樣」,絕對會做出成績,也有信心讓大家比較。(資料照/NOWnews)

文 / 盧俊偉

近兩年來美中經貿衝突持續未解,已加速全球供應鏈重組,企業的跨國生產布局產生變動,連帶使得亞洲內部的生產及貿易關係開始出現一些轉變。對於台灣而言,除了在出口方面出現「輸中降、輸美升」的貿易轉移效果之外,最明顯的莫過於湧起一波龐大的台商回台投資熱潮。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經濟部統計,截至7月初為止,台商申報回台投資金額整體累計已達到4,441億元,預計可創造逾4萬就業機會。而此波申報回台投資的台商不只是大型企業,中小企業也出現在回台投資之列,顯示出有整體產業鏈移回投資的跡象。許多人將此波熱潮視為MIT台灣製造的「轉骨」契機,同時也認為將為未來中長期台灣產業發展奠定基礎。誠然,若台商回台投資能真正落地實現,對於國內多年來成長低迷的民間投資不啻為一劑強心針,甚至透過產業關聯效果,更能成為帶動百業齊發、就業與薪資同步成長的新經濟動能。

事實上,在美中經貿衝突之下,台灣作為「非戰區」,企業若將生產基地設在台灣,並且透過台商擅長的產品技術含量及附加價值成份控制管理,可享有同時供貨予紅色供應鏈、非紅供應鏈的優勢。政府若能有效引導台商回台、留台,未來將很有機會可以再次壯大MIT台灣製造的能量。因此,一方面期待政府加速落實相關政策對應,確保台商回台投資能真正到位,另一方面也應同步思考如何讓台商回台之後能中長期落地扎根,不再輕易轉移生產基地。

首先,在加速並確保台商回台投資到位方面,目前經濟部所公布的台商回台投資情況,係針對「專案申報金額」進行統計,並非實際到位投資金額。從以下兩個現象來研判,台商回台投資目前應仍處於「申報」階段,實際到位者有限:第一,目前台商回台投資並未明顯帶動新台幣走強,顯示台商應非從海外匯回自有資金進行投資。

第二,檢視今年1~5月全體銀行對公民營製造業放款餘額,各月年增率均較上年同期表現為弱,對製造業放款並無出現因台商回台投資而「異常升溫」的情況。而為什麼目前台商回台投資尚未出現明顯實質的進展?有兩個可能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台商對於G20之後美中經貿衝突是否有機會和緩,停留在觀望態度,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等待政府的台商回台具體政策更加明朗化之後再行啟動。在前者「推力」可能出現不足的情形下,後者的政府政策「吸力」就變得格外重要。《境外資金匯回管理運用及課稅條例》日前已經立法院三讀通過,排除了台商資金匯回的障礙,但實際執行辦法如實質投資認定標準、產業投資計畫與支出範圍等,仍有待政府儘速提出。另外,水、電、土地、人力等基本生產要素問題,政府也可積極協助解決。

其次,在鼓勵台商回台投資落地到位之後,也應有中長期、整體性的政策規劃思考,讓台商能真正長期深耕台灣。不可諱言的是,此波台商回台投資熱潮最主要起因於美中經貿衝突,多數台商是因應美國客戶需求調整產線,將訂單移回台灣生產,因此要在台灣擴充產能或新設廠房。雖然政府認為產業鏈如果整個移回台灣之後就不會輕易搬走,但是部分台商也不諱言,一旦美中經貿衝突和緩,美國取消對中國的關稅制裁,屆時仍考慮將產能移回中國。這些台商之所以有這樣的「規劃」也能理解,背後有其產業特性和發展趨勢使然;換言之,政府在提供政策優惠給回台台商對象時,就必須先掌握產業趨勢,判斷哪些產業只是短期運用台灣作為調節生產的基地,而哪些產業則未來有機會中長期能留在台灣扎根發展。

例如,由於目前歐美國家以增加就業為考量,強調製造業回流,加上下游消費端日益重視個性化、快速取貨等消費行為,使得企業(尤其是產業鏈下游業者)的生產布局逐漸轉移至市場所在地,形成供應鏈的「短鏈革命」,這些都會影響企業的跨國生產布局決策;因此,如果是這類產業特性、而且原本市場不以台灣為主的台商,可以研判在此一趨勢之下,即使是暫時將產能搬回台灣,中長期還是無法做到根留台灣,政府在政策協助規劃上,對於這樣的產業趨勢也必須有所了解並思考判斷。

此外,台商回台之後,政府也應思考如何鼓勵未來台商能中長期扎根台灣。對此,一方面建議應調查研究台商回台投資後的經營模式、供應鏈關係等,進一步在此基礎上,研擬協助其與在地產業鏈接軌的深耕台灣對策;另一方面,政府也可鼓勵台商回台後不只是複製中國生產模式回台,而應積極進行智慧製造升級,同時除了設立生產基地之外,更可進一步設立創新研發、售後服務及維修中心等基地,加深在台灣的價值鏈活動,如此可對台灣未來產業和經濟發展帶來真正的長期效益。

●作者:盧俊偉/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