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單厚之/最後一家晚報熄燈之後

▲聯合晚報6月2日起停刊。(圖/翻攝自聯合報臉書)
▲聯合晚報6月2日起停刊。(圖/翻攝自聯合報臉書)

文/單厚之

昨天,誠品敦南店熄燈,根據誠品自己的估算,敦南店昨天一天就湧入五萬人;深夜,數千人聚集一起倒數,送別敦南誠品,然後搭上專車,到達承接二十四小時書店任務的信義誠品。網路上發文追思的,更是不知凡幾。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事隔不過幾小時,就傳出台灣最後一家晚報——《聯合晚報》收攤的消息。今天出刊最後一份的聯晚,是用過去 11,783 天的頭版縮圖,組成「謝謝」兩個字,向所有讀者告別。

每一個頭版,都記錄了台灣社會一件當下最重要的事,版面組成極為感性,但社會上的反應相對冷淡得多,多半都是新聞圈內的唇亡齒寒、兔死狐悲。

《聯晚》跟誠品,都是上個世紀、80 年代的產物。敦南誠品 1989 年開幕,至今 31 年;但 24 小時不打烊的營業模式,直到10年後、1999年才開始。《聯合晚報》則是 1988 年 2 月 22 日,比誠品早一年誕生。

《聯晚》跟誠品,都是歷史需求下的產物。台灣 1987 年 7 月 15 解嚴、1988 年 1 月 1 日解除報禁,民眾對於新聞資訊的需求大幅增加,《聯合晚報》是報禁解除後最早發行的新報。1989 年 6 月,台灣股市首次站上萬點,面向投資人的晚報,自然有不錯的市場。台灣媒體極盛期,曾經同時有《自立晚報》、《聯合晚報》、《中時晚報》、《勁報》等四家主要晚報。

初期的誠品,只是藝術專門書店,後來一路轉型成為大型書店、複合式書店、跨足百貨業。1997 年 7 月,台股二次上萬點,「台灣錢、淹腳目」成了人人朗朗上口的一句話;從台灣奇蹟到紙醉金迷的社會,自然也有更多人想要尋求心靈的慰藉。誠品敦南店 1999 年開始 24 小時不打烊的營運模式,讓都市人在下班之後,還能找到一個屬於自己喘息、充電的空間。

之後的故事,大家就都知道了。隨著有線電視、網路的發達,民眾的選擇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東西佔據了讀者的目光,民眾對閱讀的需求、能分給閱讀的時間越來越少。

書店一家一家關、紙媒一家一家收,重慶南路早就看不出「書店街」的影子,媒體唯一賺錢的剩下辦公室、印刷場的土地價值。台灣股市有史以來最長的萬點,卻是營業員不斷減少、證券公司接連關閉,與股市直接相關的產業都變「慘業」了,更遑論晚報。

聯晚的總編輯今天在臉書上寫到,今天的告別版面是他兩年前就想好的。行業裡的每個人都心知肚明,晚報撐不下去是遲早的事,只是不知道是哪一天而已。

面對時代的變遷,台灣傳統紙媒所做的轉型極為有限,除了把內容放到網路上之外,大概不外就是增加影像內容跟付費制。雖然《蘋果日報》的慘痛教訓已經證明「此路不通」,還是很多媒體老闆鐵了心,要一頭在南牆上撞死。

誠品則選了一條完全不同的路。隨著讀者的開始離去,誠品很早就開始轉型,書架的空間佔比不斷縮小、其餘產品越來越多;現在一般人提到「逛誠品」,如果沒有特別的提示,很可能是逛「誠品生活」,而不是「誠品書店」。

如今的誠品,主力產品早就不是書。書本只是提供一種質感、營造一種氛圍,替店內其他的產品加值。

讀者其實早就不閱讀了,成千上萬的人昨天懷念的,其實是那個還懂得的那個年代,以及在那個年代的自己。

而《聯合晚報》之所以如此用心,仍無法激起百分之一的共鳴。正是因為傳統媒體一直自我催眠,以為專注、品質是一切的問題的答案,卻忽略讀者對閱讀需求大幅降低的這個基本事實,所以越是努力,離讀者反而更遠。

●作者:單厚之/資深媒體人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