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嬤膝蓋痛到蹲不下 3個月後竟參加「媽祖遶境」鑽轎底

▲奶奶置換人工關節後,已能順利行走。(圖/公關公司提供)
▲奶奶置換人工關節後,已能順利行走。(圖/公關公司提供)

記者汪瑋琪/台北報導

現年76歲的劉鄧女士,右膝長年有退化性關節炎問題,因不想麻煩家人,連續好幾年都以吃止痛藥緩解疼痛,直到藥物再也無法舒緩,且家人發現她走路嚴重歪斜、常常喊痛,才趕緊就醫,經醫師評估後決定置換新式人工膝關節,術後當天就能下床、一周就能顧菜園,甚至在短短三個月內參加大甲媽祖繞境盛事。劉鄧女士開心地表示,「去年的我絕對想不到我的膝蓋能參加遶境,更不用說跪下來鑽轎底,但今年我竟然都做到了!」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收治劉鄧女士的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關節重建骨科主任張毓翰指出,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比例增加,主要與社會老化有關,除此之外,近幾年運動風氣盛行,年輕人韌帶受損比例增加,也都是關節炎症狀提早發生的原因,而勞動工作者比起辦公室上班族,更容易出現退化性關節炎的問題。

張毓翰表示,門診中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大多擔心術後疼痛、恢復期太長,或因對手術不瞭解產生恐懼而猶豫不決,使得生活因關節疼痛處處受限,晚年生活品質低落。然而,關節磨損不可逆,長期忍痛的下場將導致原本只有一側磨損的關節,其他側也開始發生問題,使之後治療更困難。

張毓翰說,早期置換人工膝關節以「全膝」置換為主,不僅手術傷口大,復原期也較長,需要8至10周,且必須切除前後十字韌帶;新式人工膝關節只需要移除受損部位,術後傷口和出血量小,感染機率低,不影響周邊健康組織,也可保留韌帶,通常手術當天就能下床,多數患者在4到6周內可以正常活動,並有機會恢復到原生膝關節的狀態。

張毓翰進一步說明,置換全膝人工膝關節後,能順利蹲下的患者比例不高,文獻報告中不到6分之1,雖然置換新式人工膝關節後,患者也不一定能順利蹲下,但能蹲下、順利進行各種肢體運動的機率比較高。

不過不是人人都能置換新式人工膝關節!張毓翰表示,關節面可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為內側、外側及髕骨關節面,由於內側體重受力比外側多,磨損的機率也較高,若是患者僅有內側磨損,即可置換新式人工膝關節,一但磨損過度,外側抑或是髕骨也磨損,就只能進行全膝人工膝關節。因此建議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應盡早就醫,讓專業醫師即早進行診斷,掌握置換時機。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