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運起點!無殼蝸牛運動30週年 買房夢更加「遙不可及」

▲(圖/翻攝自「 OURs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網站)
▲(圖/翻攝自「 OURs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網站)

編輯中心/綜合報導

1989 年 8 月 26 日,台灣人民發起了「無殼蝸牛運動」。近 5 萬人走上街頭、夜宿忠孝東路,向政府發出怒吼,抗議房價過高。這場運動可說是如今台灣所有居住正義、巢運、住宅運動的濫觴,催生出了持續運作到現在的「崔媽媽基金會」以及「 OURs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回到1989

▲李幸長等人在紫藤廬聚會。(圖/翻攝自「 OURs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網站)

據「 OURs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報導, 1989 年小學教師李幸長,與該校同事及一些朋友發起「無住屋者自救委員會」,其後陸續有更多熱心市民加入, 6 月底,正式定名為「無住屋者團結組織」,也就是這個組織,在台灣社會運動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成功發起無殼蝸牛運動。

▲(圖/翻攝自「 OURs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網站) ▲無殼蝸牛的意象簡單易懂。(圖/翻攝自「 OURs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網站)

無殼蝸牛這個簡單明暸的意象,很快喚醒全台灣民眾對於「住者有其屋」的呼喊。運動消退後,崔媽媽基金會以及 OURs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持續關注居住議題,在 1990 年、 1999 年兩次帶領民眾重返街頭,並在 2010 年推動社會住宅,並於 2014 年發起民眾夜宿仁愛路帝寶豪宅前的巢運。

30年一覺蝸牛夢

然而, 30 年後的今天,如今台灣民眾面對的居住環境變好了嗎?很遺憾,答案是否定的。 OURs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的資料,以及張金鶚等學者的研究數據,繪出從 1989 年至今台北市的房價所得比(中位數住宅總價/家戶年可支配所得中位數)趨勢圖。

▲(圖/翻攝自「 OURs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網站) ▲台北市 30 年房價所得比趨勢圖。(圖/翻攝自「 OURs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網站)

從圖一目了然能夠看見,台北市的房價所得比大體上不斷攀高,現在甚至比 30 年前無殼蝸牛運動爆發之時,還要高出了許多。如果 30 年前的台灣大眾,就已經難忍高房價之苦而走上街頭;今時今日的台灣大眾,為何這麼會「忍耐」?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人民多次走上街頭,房價卻仍是不斷飆漲?

介於重視與無視之間

近幾年來每逢選舉期間,不分藍綠,政治人物都會針對居住議題許下承諾。 2011 年的馬英九政府喊出「居住正義」口號,聲稱政府將會重視住宅問題。 2015 年蔡英文總統也在競選期間喊出「房市三箭」,宣誓要杜絕房市炒作。

▲蔡英文於 2015 年喊出的安居三策。(圖/翻攝自蔡英文的臉書)

平心而論,不分藍綠在居住議題上都有開出支票,即便未曾百分百兌現,但也並非毫無作為。從這點來看,要說政府無視民眾對房價飆漲的痛苦,不是很準確。但換個角度看, 30 年過去後房價所得比依然大幅上升,要說政府很重視這個問題,恐怕也是沒幾個人會相信。

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差錯?為什麼政府好像重視、又好像無視高房價的民怨?我們需要一起找出解答。

▲當年參與無殼蝸牛運動的民眾。(圖/翻攝自「 OURs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網站)

再次回到 1989 年。平凡的家庭主婦崔陳水金女士走上忠孝東路,那時台灣才解嚴兩年,這很可能是崔陳水金女士人生中第一次參加的社會運動。一個月後,癌症末期的崔陳水金女士穿上白紗,參加了「百對無屋佳偶結婚典禮」,以行動表達對無殼蝸牛運動的支持。典禮過後 3 天,崔陳水金女士便離開了人間。

崔陳水金女士的生命在當時就已走到盡頭,但她還是盡了自己的一份心力,她著眼的是台灣社會的下一代、以及下下一代。為了紀念她,隨後成立的服務中心被命名為崔媽媽租屋服務中心,也就是今日的崔媽媽基金會。

30 年後的今天,台灣社會還是必須面對居住正義的問題。或許比起所有政策面的討論,像崔媽媽這樣的精神,才是我們首先必須放在心中的。(編輯:倪浩軒)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