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島變身/全台最老焚化廠鳥語花香 環團推處理新技術

▲內湖焚化廠。(圖/內湖焚化廠提供)
▲內湖焚化廠。(圖/內湖焚化廠提供)

記者賴志昶/專題報導

垃圾若是沒有回收價值,最終就是走入掩埋場或焚化廠。外界對於這個垃圾處理的「最終站」總是感到滿滿的不安,但它又是處理生活垃圾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在台灣極需新型態廢棄物處理技術的同時,環保團體找到一種「水熱處理法」,藉由高溫高壓,讓水進入「亞臨界」或「超臨界」狀態,使其對有機物進行分解。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如今正在營運的24座焚化廠中,最老的焚化廠位於內湖。內湖焚化廠於1992年正式運轉,至今已有超過30年歷史,是全台灣首座高效能大型焚化廠。

內湖焚化廠作為全台年紀最老的焚化廠,走入園區內並未感受到烏煙瘴氣,反而是鳥語花香。內湖焚化廠廠長邱一流表示,由於是這裡全台首座大型焚化廠,成為之後全台23座焚化廠的榜樣,因此在建設以及後續維護花不少功夫,他們下了許多心力在「睦鄰設施」上,不僅提供溫水游泳池、健身房等設施,也將園區適度地綠化,為週邊民眾創造無公害的環境。

▲內湖焚化廠下了許多心力在「睦鄰設施」上,提供溫水游泳池、健身房等設施。(圖/記者賴志昶攝) ▲內湖焚化廠下了許多心力在「睦鄰設施」上,提供溫水游泳池、健身房等設施。(圖/記者賴志昶攝)

至於垃圾被送至內湖焚化廠後,究竟是如何處理的呢?邱一流指出,可燃性垃圾經運送到廠內後,會先經地磅秤重,至傾卸區將垃圾傾卸於9000立方公尺大的貯坑內,再經由垃圾吊車抓取,投入進料斗後,進入攝氏850至1050度的爐內。垃圾在焚化爐內經供給段、乾燥段、燃燒段、後燃燒段所構成爐床,使其有效率的焚化,最終體積減為原有的十分之一左右。

邱一流強調,內湖焚化廠採用現代化機械式焚化技術,將垃圾中的可燃物質焚化後,將飛灰穩定化後送至衛生掩埋場暫置,另外底渣則再利用委外做為道路回填、消波塊等用途,而在垃圾燃燒所產生的熱能,以汽電共生方式,推動渦輪發電機發電,達到資源再回收利用的成效;此外,廢水經過妥善處理後,達到零排放,全數再送回廠內於製程或其他生活用途中使用。

▲垃圾經由垃圾吊車抓取,投入攝氏850至1050度的爐內。(圖/記者賴志昶攝) ▲垃圾經由垃圾吊車抓取,投入攝氏850至1050度的爐內。(圖/記者賴志昶攝)

雖然焚化廠致力於降低對外界的影響,但其產生的飛灰等物質,若是流入環境仍是會造成危害。有鑑於台灣極需污染更低的廢棄物處理技術,看守台灣協會等環保團體日前招開研討會,提出名為「水熱處理法」的廢棄物處理技術。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表示,在溫度達到200至350 ̊C,同時提高壓力使水保持在液態,會讓水進入「亞臨界」狀態,此時水分子的離子積(氫離子濃度和氫氧根離子濃度的乘積)是常溫常壓下的1000倍,這兩種離子對有機物有很強的分解能力;當溫度超過水的臨界點時,就叫「超臨界」狀態。簡單而言,透過讓水進入「亞臨界」或「超臨界」狀態,對有機物進行分解。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表示,面對廢棄物最優先的手段是源頭減量。(圖/記者賴志昶攝)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表示,面對廢棄物最優先的手段是源頭減量。(圖/記者賴志昶攝)

謝和霖指出,給予不同的溫度和壓力,這種水熱處理法所產生的廢棄物也不一樣,從溫度和壓力從低到高,廢棄物分別會有碳化、液化和氣化等不同的「產品」。碳化形成的產品包括活性碳、生質碳和水合燃料碳,活性碳可以用來吸附重金屬,有污染防治的效果;生質碳經過加工後,可以做土壤改良劑,水合燃料碳則可製成工業燃料,另外,液化與氣化會分別形成生質油與生質氣,兩者都可以取代石化燃料。

謝和霖稱,這種處理方式能夠有效節省節省能源,但也有其他缺點,例如需要廢水處理程序、技術門檻高以及高成本等問題,導致這項技術目前仍難以普及。他強調,面對廢棄物,最優先的手段是源頭減量,其次是依照再利用的用途,做好分類、回收,最後以污染最少的方式進行終端處理,並藉由新技術產出具再利用價值的產品。

▲名為「水熱處理法」廢棄物處理技術,最終能產生可製成工業燃料的水合燃料碳。(圖/記者賴志昶攝) ▲名為「水熱處理法」廢棄物處理技術,最終能產生可製成工業燃料的水合燃料碳。(圖/記者賴志昶攝)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