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上國」怎麼來? 故宮特展揭秘職貢圖密碼

生活中心 / 綜合報導

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豐富的中國古文物,其中許多珍貴的宮廷藏品都是來自於各個經商國、藩屬國的進貢,故宮從元旦起特別規劃「四方來朝—職貢圖特展」,精選20組件的院藏職貢題材作品,帶領觀展者一同探索以天朝上國自居的中國與邦交國、藩屬國及周邊部族的納貢文化,從中窺探中國在文化、政治、歷史上的「國際關係」,甚至是台灣原住民也收列其中,更搭配富含趣味的兒童讀卡,以神話故事的角度,讓各個年齡層的民眾都能體會到箇中趣味。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職貢」是王朝時代的中國對外交往的體制,意指朝貢國向宗主國——中國修職納貢,並接受朝覲、冊封與賞賜,以示臣服。策展人鄭淑方表示,職貢圖是展現古代中國對外交流的圖像,也是重要的歷史拼圖,既是人物畫也是番族畫,所謂的番族畫是離中國意象最遙遠的畫類,卻是最逼近中國意識形態的作品,從中能解讀出古代中國的涉外意識,比如說華夷觀、族群觀和國際世界觀。深植於西周朝貢體系的「非平等關係」與「華夏中心思想」,持續影響歷代涉外事務的運作,並且反映在圖像中。

▲清代謝遂《職貢圖》(二)卷,繪有台灣原住民族。(圖/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展品中清代謝遂《職貢圖》,便描繪出台灣原住民13族的民族樣貌、服飾,從中可以看出朝廷對於平地原住民與山地原住民的治理,對台灣的歷史研究來說也是重要的史料,清代台灣3大民變之一的林爽文事件,便是靠著高山族原住民協助平定,事後朝廷也以國賓級禮遇,邀請原住民族進京職貢,同時也是犒賞平亂有功的一種方式,而這卷畫也是18世紀記錄南島住民非常重要的圖像資料。

▲《契丹使朝聘》中可看出畫家的意識形態,契丹族被邊緣化,僅出現在左下角。(圖/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以國際世界觀來說,在契丹史朝聘中便能看出端倪,契丹國在宋代時與中國簽訂「澶淵之盟」,中國每年都要上繳歲幣,圖中描繪在簽訂澶淵之盟後,契丹族前往朝廷拜見宋真宗的場景,畫作中宋真宗坐在簾幕之後,庭院中央擺放著契丹國進獻的貢品,朝廷使臣圍列在旁,但主賓契丹使節卻被邊緣化在畫作不起眼的左下角,甚至只畫出3位,顯見畫家要建構的是一個以中國為秩序、中心的圖像。在畫家對華夷觀的表現上,以宋代李公麟的《萬國職貢圖》為例,畫中描繪的人物,被畫家很有意識的描寫為「非我族類」,畫中人物打著赤膊,呈現鄙野的形象,也是一種將其他族群分為「他者」的意識形態表現。

鄭淑方指出,明代朝貢國的數目是中國歷史上最高的,這與明太祖朱元璋的外交政策相當有關,在本次展出的《明太祖御筆》中可以看到明太祖的外交政策,採用敦親睦鄰的態度與各國進行和平外交,也派遣使臣到諸國尋求認同,明太祖也任用了安南國進貢的「閹人」,也就是宦官,不僅在宮廷擔任要角,也奉使出國。明太祖也多次強調,小國必須服侍中國,顯見朝貢制度是以中國為核心,是一個不平等的國際外交體系。

▲唐代閻立本《職貢圖》卷是本次展覽中的國寶。(圖/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在本次展覽中也看得到國寶級文物,鄭淑方說明,唐代閻立本的《職貢圖》描繪婆利、羅剎、林邑三國到長安進貢的真實歷史事件,但人物卻像「神鬼傳奇」一般,充滿著想像和奇幻風格。另外一件高人氣作品則是明代的《畫麒麟沈度頌》,描繪外國進貢長頸鹿的場景,而之所以稱為麒麟便是源自當時的索馬里方言,長頸鹿發音似麒麟,麒麟在中國被視為神獸,沈度為了紀念這樣的「瑞應事件」,寫了瑞應麒麟頌,之後再讓宮廷畫家畫下,將畫賜給大臣,以達到政治宣傳的目的,加強帝王治理的正統性與治國有方的象徵。

▲明代的《畫麒麟沈度頌》,描繪外國進貢長頸鹿的場景,也是展覽的高人氣作品。(圖/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另外一個本次展覽的亮點,則是加入了平易近人的兒童讀卡,用引人入勝的傳說故事增添看展的趣味,讓國小以下的學童在展覽中找到其他趣味,以神話故事的角度,帶領孩子看展,故宮未來也將逐步推廣這樣的策展規劃,讓各個年齡層都能體驗古文物的迷人之處。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