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睡不好、吵鬧多!2指標看疫情焦慮 醫:兇手是父母

▲專家解析疫情期間孩子的焦慮反應來源。(示意圖/翻攝自《pexels》 )
▲專家解析疫情期間孩子的焦慮反應來源。(示意圖/翻攝自《pexels》 )

記者劉雅文/台北報導

國內本土疫情持續延燒,三級警戒還看不見結束的盡頭,民眾長時間過著關在家裡的生活,久了以後難免情緒積累,引發各種問題,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做出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民眾因為接觸史與旅遊史,感受心理壓力愈大,會讓家人跟著承受社會壓力等,導致情緒反應愈激烈,會對未來充滿不確定的感覺、無法放鬆、恐慌、煩躁等,生理症狀也愈嚴重,出現像是心悸、難以入睡等問題,生活滿意度也較差。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華心執行長王浩威醫師表示,一旦生活品質下降,工作效率就會跟著下降,甚至引發對自己的自信下降,這些長期「悶」出來的問題,嚴重會導致憂鬱、躁鬱問題。 另外疫情隔離期間,親子密集的增加互動,醫師提醒,青少年壓力會增加很多,因為整天在家裡,對於不能上學、沒有理由離開家,會承受很大壓力。

另外還有一個要特別注意的,「孩童的情緒基本上是跟父母情緒相連結的,父母親安全感高,小孩改變比較少,如果看到小孩睡眠不好,或是吵鬧行為比較多,就要特別小心。」因為父母自己的情緒、缺乏安全感等,可能一不小心傳遞給小孩了。

針對一些特殊情況的家庭,像是特殊兒童,可能本來就多動、過動,王浩威提醒,過去疫情以前,媽媽會將孩子送到機構照顧,可以喘一口氣,現在因為疫情停課,可能會讓媽媽壓力變大、沒辦法喘息,這也是要特別注意的狀況。

如何維持疫情期間的心理、生理狀態?王浩威建議,一定要讓自己繼續維持原來的生活方式,舉例來說,要進入「狀態」, 生活有固定的起承轉合,就像是會有個坡度,這樣晚上才會熟睡,疫情因一直待在家中,生活坡度變小,建議民眾要要進入工作狀態的「儀式感與氛圍」,就是一樣維持規律生活、在室內選擇適合運動方式,用各種方方法維持上班習慣等,要對時間嚴格管理,把自己節奏感維持住,晚上睡眠影響就不大,且絕對不要日夜顛倒、作息混亂。


※【NOWnews 今日新聞】提醒您: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疾管署持續加強疫情監測與邊境管制措施,國外入境後如有發燒、咳嗽等不適症狀,請撥打「1922」專線,或「0800-001922」,並依指示配戴口罩儘速就醫,同時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以利及時診斷及通報。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