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南臺灣石板屋遺址 「老七佳石板聚落」老祖宗的智慧

▲郭東雄(右)說,「老七佳部落」石板屋群是台灣現存最完整的排灣族石板屋部落。(圖/記者宋德威攝 , 2017.11.19)
▲郭東雄(右)說,「老七佳部落」石板屋群是台灣現存最完整的排灣族石板屋部落。(圖/記者宋德威攝 , 2017.11.19)

記者宋德威.陳佩琪.蔡坤霖.陳宗傑/屏東報導

所謂「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人們為了因應千變萬化的環境,各有一套生活方式。南臺灣的山區到處都有裸露的灰黑色板岩和頁岩,而「石板屋」是存在於南台灣原住民部落的一種常見建築物,其中以魯凱族和排灣族居所最多;也因為族人的團結,及就地取材的便利性,使石板屋成為南台灣原住民較普遍的家屋。專家指出,石板屋能夠冬暖夏涼,原理和輻射、傳導及對流等熱能應用有關。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屏東縣春日鄉老七佳石板屋聚落文化協會理事長郭東雄表示,石板屋內熱對流的過程可有效降低室內溫度,到了冬天更為暖和,符合現今綠建築的設計理念。(圖/記者宋德威攝 , 2017.11.19)

▲動物的頭顱骨,代表部落勇士狩獵能力的象徵。(圖/記者宋德威攝 , 2017.11.19)

▲老七佳部落由50座石板家屋組成。(圖/記者陳佩琪攝 , 2017.11.19)

▲手工編織手提袋作品,充份展現出台灣原住民染織新活力。(圖/記者宋德威攝 , 2017.11.19)

▲原住民就地取材,建造的特色建築與雕刻。(圖/記者蔡坤霖攝 , 2017.11.19)

▲老七佳石板屋聚落,被屏東縣政府文化資產局列為重點保護對象,每年提撥經費維護。(圖/記者陳佩琪攝 , 2017.11.19)

南臺灣原住民的家屋,以當地盛產的岩石為主要建材,成為獨特的文化表徵之一。搭建房子除樑柱、房簷使用木材外,其他幾乎使用石板作為主建構;而窗戶設計不大,室內稍顯陰暗。古時候族人會在地板的石板下挖豎穴,四周鋪有石板,將家族內死者以蹲踞姿勢埋在裡面。而傳統石板家屋是由主屋和前庭等二個基本空間所構成,就形成了功能完備的建築群。

▲動物的頭顱骨,代表部落勇士狩獵能力的象徵。(圖/記者宋德威攝 , 2017.11.19)

▲目前現場保留有五十棟傳統石板屋建築。(圖/記者陳佩琪攝 , 2017.11.19)

▲前往老七佳部落,部分路段需涉水通過,溪水冰涼,能讓探訪者的心情更寬闊。(圖/記者宋德威攝 , 2017.11.19)

▲老七佳部落屬於排灣族,祖先發源自海拔3,000公尺的南大武山。(圖/記者陳佩琪攝 , 2017.11.19)

▲時間變得寧靜緩慢,心跳彷彿都與周邊大自然同步。(圖/記者陳佩琪攝 , 2017.11.19)

屏東縣春日鄉老七佳石板屋聚落文化協會理事長郭東雄表示,位處屏東縣的七佳地名,有老七佳、舊七佳、七佳。「老七佳部落」是百年前排灣族的傳統聚落,西元1958年當時的政府強制遷村至力里溪畔的「舊七佳」,在1972年再因莉泰颱風破壞,遷村至力里國小一帶的「七佳村」,也是目前族人生活的聚落。

▲老七佳部落屬於排灣族,祖先發源自南大武山。(圖/記者宋德威攝 , 2017.11.19)

部落耆老表示,石板屋只要有人居住就不易壞掉或倒塌,若沒人居住就容易垮掉,據說是因為生火氣流的關係。前進部落的山路相當顛頗又蜿蜒,路面大部分毀於八八風災,單程的距離約14.7公里。老七佳部落目前現場保留有五十棟傳統石板屋建築。

▲「老七佳部落」也是台灣最後的黑色部落,完整保持了部落的風貌和原始生活型態。(圖/記者陳佩琪攝 , 2017.11.19)

▲享受原民風味餐。(圖/記者宋德威攝 , 2017.11.19)

▲所謂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為因應各種環境,各自有一套生活方。(圖/記者陳佩琪攝 , 2017.11.19)

▲現場生態資源豐富。(圖/記者宋德威攝 , 2017.11.19)

▲石板屋門前吊掛的動物骨頭等昔日獵場上的戰利品;原住民族老祖宗的智慧,展現節能建築的設計巧思。(圖/記者宋德威攝 , 2017.11.19)

▲前往老七佳部落,部分路段需涉水通過;《NOWnews今日新聞》記者翻山越嶺,親踏遺址探訪。(圖/記者宋德威攝 , 2017.11.19)

▲專業導覽鄭堯聖表示,為了適應環境,高山原住民利用天然的材料,建造了可以遮風避雨的石板屋。(圖/記者宋德威攝 , 2017.11.19)

▲南臺灣山區到處都有裸露的灰黑色板岩和頁岩,取用十分便利,該建物俗稱的石板屋,也成為獨特的文化表徵之一。 (圖/記者宋德威攝 , 2017.11.19)

▲如今部落除少數的部落耆老還居住在此外,平時人煙罕至,所以沒有人為的過度開發,沒有電力供應。(圖/記者宋德威攝 , 2017.11.19)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為了因應各種環境,各自有一套生活。(圖/記者宋德威攝 , 2017.11.19)

郭東雄說,「老七佳部落」海拔約570公尺,石板屋群是台灣現存最完整的排灣族石板屋部落,一整片數百年石版屋聚落,彷彿走進了被時光凝結的部落。當踏進石板屋內,感受一陣清涼,現場環境通風良好,在太陽直射的正中午,石板屋內部依然保持沁涼的舒爽,降溫效果極佳。小而美的石板屋彼此相連,顯現緊密的鄰里關係,現場階級分佈完整。石板屋不僅是原住民獨特文化,也展現節能建築的巧思設計。

▲老七佳部落祖先發源自南大武山,一整片數百年石版屋聚落,彷彿走進了被時光凝結的部落。(圖/記者宋德威攝 , 2017.11.19)

▲現場依然留有數百年前的原始風貌,不論是石板屋的狀態或規模,都是目前台灣特有的珍貴人文遺跡。(圖/記者蔡坤霖攝 , 2017.11.19)

▲石板很重,因此不怕強風地震的侵襲,十分堅固。(圖/記者宋德威攝 , 2017.11.19)

▲保住傳統文化,不讓傳統文化沒落。(圖/記者宋德威攝 , 2017.11.19)

▲屏東縣春日鄉老七佳石板屋聚落文化協會理事長郭東雄表示,探訪舊部落,傳統入山儀式不可少。(圖/記者宋德威攝 , 2017.11.19)

為了適應環境,高山原住民利用天然的材料,建造了可以遮風避雨的石板屋。而它同時兼具了多項功能,有住屋、墳墓及穀倉。可以說是智慧的結合。盼政府及相關單位能夠好好的維護和保護文化資產,讓後代子孫也能看到這樣的傳統美景,成為台灣值得驕傲的世界遺產潛力景點。保住傳統文化,不讓傳統文化沒落。

▲台灣原住民的傳統建築,許多都是因應氣候環境需求而就地取材。(圖/記者宋德威攝 , 2017.11.19)

▲石板屋仍是部落祖靈象徵,也有族人定期返回探視整理。(圖/記者蔡坤霖攝 , 2017.11.19)

▲「老七佳部落」也是台灣最後的黑色部落,至今都沒有電力供應,完整保持了部落的風貌和原始生活型態。(圖/記者陳佩琪攝 , 2017.11.19)

▲老七佳部落祖先發源自南大武山。(圖/記者宋德威攝 , 2017.11.19)

▲「老七佳部落」也是台灣最後的黑色部落,至今都沒有電力供應,完整保持了部落的風貌和原始生活型態。(圖/記者陳佩琪攝 , 2017.11.19)

▲孩童假日陪著父母回舊部落整理家園,帶著探索的心情,享受大自然的輕鬆氛圍。(圖/記者宋德威攝 , 2017.11.19)

▲石板屋內部沁涼且舒爽,有顯著的降溫效果。(圖/記者宋德威攝 , 2017.11.19)

▲屏東縣春日鄉老七佳石板屋聚落文化協會理事長郭東雄表示,歡迎先打電話預約導覽,視安全起見,未預約的訪客是不允許進入部落的。(圖/記者宋德威攝 , 2017.11.19)

▲由老七佳石板屋聚落,遠曜南大武山。位於春日鄉鄉境北端,部落背山面谷正居七佳溪與力里溪之間,北面是南久保山。(圖/記者宋德威攝 , 2017.11.19)

▲石板屋的狀態或規模都是目前台灣特有的珍貴人文遺跡。(圖/記者宋德威攝 , 2017.11.19)

▲老七佳石板屋聚落,被屏東縣政府文化資產局列為重點保護對象,每年提撥經費維護。(圖/記者宋德威攝 , 2017.11.19)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