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廣場》一個聖城,各自表述

▲耶路撒冷舊城哭牆。(圖/中東流浪者提供/想想論壇)
▲耶路撒冷舊城哭牆。(圖/中東流浪者提供/想想論壇)

文/中東流浪者

媒體報導(link is external),美國總統川普可能會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川普的這個舉動在在挑動了以巴問題最敏感的神經。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委員會委員艾希拉維(Hanan Ashrawi)告訴《紐約時報》,長久以來,美國歷任總統都未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川普若放棄這個立場,將曝露美國「極其不公正和存有偏見」,恐「徹底抹滅和平機會,或美國締造和平的角色」。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耶路撒冷舊城哭牆。(圖/中東流浪者提供/想想論壇)

巴勒斯坦鷹派團體哈瑪斯(Hamas)領袖哈尼雅(Ismail Haniya)的顧問尤塞夫(Ahmed Yousef)重批川普,「(川普)他為什麼要與全球逾10億穆斯林為敵」;川普的舉動恐拉高巴勒斯坦的反美情緒,「他們在這裡會得到什麼好處呢?」

即便以色列把耶路撒冷訂定為「首都」。但長期以來,世界各國並不承認耶路撒冷的首都地位。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在阿爾及爾舉行。會議通過了巴勒斯坦《獨立宣言》,宣布成立巴勒斯坦國,並將耶路撒冷立為巴勒斯坦的首都。

以巴兩國都把耶路撒冷定為首都

1995年12月,聯合國曾通過一項決議,將以色列定都耶路撒冷視為非法。但形勢比人強,即便巴勒斯坦早已成為聯合國觀察員,並與世界上多數國家建立正式外交關係。但卻「趕不走」猶太人在耶路撒冷的事實存在。

耶路撒冷的定位問題,一直是以巴衝突的其中一項棘手問題。

耶路撒冷位於約旦河西岸巴勒斯坦中部,面積176平方公里,人口85萬,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大宗教的共同聖地。也因為如此,過去1000多年來,成為各個宗教的必爭之地。

但以色列並不是一開國,就佔有耶路撒冷的全部土地。從1948年開國後,歷經二十年的大小戰役,1967年(六日戰爭)終於從約旦手中奪下東耶路撒冷,原本隔絕在東西耶路撒冷中間的圍牆,也因此被拆除。1980年,以色列通過法案,宣佈統一的耶路撒冷為以色列「永恆和不可分割」的首都,但始終沒有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

▲「極端正統猶太教」(哈雷迪猶太教)教士在哭牆前廣場講道。(圖/中東流浪者提供/想想論壇)

耶路撒冷全城事實由以色列擁有

當今的耶路撒冷由舊城和新城兩部分組成。舊城即東耶路撒冷,多宗教古蹟,是巴勒斯坦人主要的居住地區,包括大小數十個阿拉伯村莊,居住著20多萬阿拉伯人。新城即西耶路撒冷,是在十九世紀後逐漸建設起來的,主要是猶太人的居住區。

然而,整個東耶路撒冷和西耶路撒冷並非是一種行政區劃分的概念;更多的是政治、地理甚至是民族的定義。

從巴勒斯坦的法律意義上定義,巴勒斯坦的「首都」也是世界宗教聖地耶路撒冷。但巴勒斯坦國從來沒有在耶路撒冷執政過一天。至今,巴勒斯坦實質的首都,是位在巴勒斯坦中部城鎮拉馬拉(Ramalla),巴勒斯坦所有政府機構也都設在該一城市。

故從現實上來說,無論從法律上或現實上,以色列已經佔領了,並執行耶路撒冷為該國首都的事實。但絕大多數國家,仍把大使館設在以色列的特拉維夫;即便是以色列的部分部會,諸如國防部、內政部,所在地也在特拉維夫。

即便以色列擁有了耶路撒冷的全城。但衝突,往往就在東西耶路撒冷之間爆發。

▲耶路撒冷舊城街景。(圖/中東流浪者提供/想想論壇)

美國要花更多力氣處理以巴衝突

過去幾年來,耶路撒冷爆發了多起阿拉伯人行刺或攻擊猶太人的暴力事件,加劇了以巴兩國的衝突。

原因在於:長期以來,居住在東耶路撒冷的阿拉伯人,宛如第三等公民(第一等為以色列猶太人、次等為以色列阿拉伯人),除了絕大多數沒有以色列國籍外,過去數十年,以色列政府也把數千間的屯墾區住宅,「種」在東耶路撒冷地區,強拆阿拉伯人房子的事件頻傳,導致該地區阿拉伯人的生存空間不斷被壓縮。

當生存空間被壓縮的結果,就是憤怒與絕望。這讓東耶路撒冷的阿拉伯人處在一種壓力鍋狀態,只要有宣洩的一絲裂縫,憤恨就會傾巢而出,從小蒸氣匯集成大爆發。因此,耶路撒冷的問題是各種爭議交融的。有宗教因素、有歷史鳩葛、有生存空間的擠壓,亦有意識形態的衝突。

如今,川普選擇用二分法,用挺以色列,不顧阿拉伯世界感受的做法,來處理以巴衝突,必將給予巴勒斯坦鷹派勢力更堅定的理由,扛起「生存而戰」的正義大旗,一來壓縮了巴勒斯坦內部主和的鴿派聲量,二來也勢必加劇該地區原本就不平衡的動盪局勢,到頭來,失去阿拉伯世界信任的美國,必定要花更大的精力和資源,去弭平此一地區的歷史傷痕。

●作者:中東流浪者

流浪在近東地區的台灣人

●編按:川普已於2017年12月宣布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

●本文由《想想論壇》授權刊出。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觀點》開拓不同的視野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public@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