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仔內/喊爽的 華航改名沒這麼簡單

▲華航改名引發熱議。(合成圖/翻攝自華航、批踢踢)
▲華航改名引發熱議。(合成圖/翻攝自華航、批踢踢)

記者劉育辰 / 台北報導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台灣政府開始展開口罩外援行動後,由華航運送的口罩卻因英文名稱China airlines被外國人誤認「口罩來自中國」,華航是否改名引發台灣民眾熱烈討論。事實上,華航改名的訴求10多年前就有,歷經3次未果,背後牽涉的種種因素,並非想像中的簡單。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個笑話,華航想改成台灣航空(Taiwan airlines)最大的對手,不是中國或國際民航組織,而是要先問過長榮航空,因為台灣航空這個名稱,早在90年代就歸長榮航空所有。

華航改名,並非第一次被提起,2006年,陳水扁執政時期,就曾主張華航改名「台灣航空」或「福爾摩沙航空」;2016、2018年,綠營也都有類似訴求,只是最後都不了了之。先說內部因素,改名牽涉到飛機內部改裝、外部烤漆、商標、商品、人力成本,2006年評估時,就已高達10億台幣,現在成本肯定更高;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各國封鎖邊境,華航光是每個月航線飛不了的損失就已高達數十億,若真的改名,後續衍生的損失恐怕將上看百億。

或許「錢能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大問題」,但面對外部因素,無論要改什麼名字,華航必須針對航權、時間帶、航約、更名等項目,與國際民用航空組織(ICAO)、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等國際組織重新進行談判。

而ICAO現任秘書長柳芳為中國籍,今年2月就曾在ICAO的報告中將台灣列為中國的一部分,想也知道不會這麼輕易讓華航「去中國化」,若真的硬要改名,恐怕只會讓航線一一「被斷航」、讓台灣在國際上寸步難行。

華航改名,很政治正確,不過真要做起來,真的沒「行政院長一聲令下就能推動」這樣想像中簡單;華航改名,很爽快,但台灣也確實沒有立委說「中國要斷航就斷航」的本錢。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