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喝酒暖身錯了!體溫反往下掉 避開「兩大NG禁忌」平安倒數 

▲戶外跨年想禦寒,有些人以為可喝酒暖身,反而是危險行為。(資料圖/NOWnews攝影中心)
家庭消費中心/綜合報導-2023-12-25 16:56:56
最近天氣冷颼颼,接下來還有一連串跨年、元旦迎曙光活動,面對各地早、晚氣溫明顯偏低,民眾更應注意「戶外」保暖,但國健署提醒,不少人有兩大NG取暖行為,包括喝酒暖身,以及長時間使用保暖品,要特別注意。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健署表示,為維持身體溫度,可運用內層保暖、外層禦寒的多層次穿搭,並隨著氣溫變化來穿脫衣物,而有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民眾,則更要小心選擇正確的抗寒方式。

▲不只喝酒暖身是地雷,暖暖包也要注意。(示意圖/取自photoAC)
根據國健署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國內20歲以上民眾的高血壓盛行率為27.3%,但清楚自己有高血壓僅67.9%,這表示超過3成不自知,當氣溫驟降冷時,這群人發生心肌梗塞、中風急性發作的風險也會提高。

國健署除呼籲國人天冷加強保暖,並維持規律運動、均衡飲食、充足睡眠、定期量測血壓之外,還提醒應避免以下不適當的取暖行為:

一、喝酒暖身:一般誤認喝酒可暖身,理由是酒精讓皮膚的微血管擴張,因而產生有暖意的錯覺,其實因酒精作用的緣故,身體內部的中心體溫反而會下降,尤其在戶外飲酒,若喝醉會更危險。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二、長時間使用保暖品:長者及嬰幼兒不易用言語表達,或是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其末梢神經感覺較為遲緩,或是無力翻身的中風患者,皆應避免直接接觸或長時間使用電毯、暖爐、暖暖包等。若要使用隨身保暖品,建議在外層包上毛巾或棉布,以免用到忘記,恐造成長時間的低溫燙傷。

此外,民眾若發現自己或親友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心臟病症狀,或做不到「微笑、舉手、說你好」任一動作,都應儘速就醫,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
NOWnews關鍵字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民調中心

  • 網友呼籲修法,「虐童致死者唯一死刑」」,你支持嗎?

    支持,虐童致死唯一死刑,才能有效嚇阻。
    反對,威權時代才有唯一死刑,法治國家還是應讓法官有量刑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