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茶室中毒案嚇爆!不敢吃粿條 醫曝做「3件事」可防米酵菌酸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初檢為「米酵菌酸」釀禍,醫師曝做3件事可預防,安心享用台灣美食。(圖/翻攝寶林茶室臉書)
記者徐銘穗/綜合報導-2024-03-31 09:43:03
台北知名素食「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已釀2死,初檢為「米酵菌酸」釀禍,但米酵菌酸無色無味難察覺,引發人心惶惶,驚喊不敢吃粿條、河粉、腸粉與酸辣粉等美食。對此,整合醫學專科醫師姜冠宇分析米酵菌酸特性,提醒做好分裝食材、現做現吃及低溫保存等3件事可預防,尤以「低溫保存」最重要。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米酵菌酸是由Burkholderia gladioli伯克霍爾德氏菌(唐菖蒲椰毒病株)產生的致命毒素。姜冠宇指出,伯克霍爾德氏菌(唐菖蒲椰毒病株)有非常多宗族要一起共生,並且要在極為營養的環境,含有蔗糖、纖維素、胺基酸,要有一定的溫度,達成滋生和產毒的要件,所以食物做到以下三項就能避開細菌產毒的要件。

第一:食材分裝
單一食材要單獨包裝,不要混合散裝,這樣環境會比較單純。也可預防上述米酵菌酸「共生」特性。

第二:現做現吃
姜冠宇提醒,不要說炒好的一盤菜就放在那邊,避免因環境等因素導致食材變質或衍生有害物質。

▲衛福部昨(30)公布新增輕症受害者為在寶林茶室饒河街店,食用咖哩仁當、冰奶茶後出現不適反映。(圖/翻攝寶林茶室臉書)
第三:低溫保存
姜冠宇指出,這一點最重要,要避免25度到35度常溫偏高溫的溫度,這樣即便它落地生根,只要做到低溫保存,那都能達到說避免產毒的要件,就能安心享受台灣美好的飲食文化。

據疾管署昨(30)公布資訊,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累計28人經醫院通報,其中2人死亡、5人加護病房搶救、2人一般病房治療、其餘19人返家休養中;年齡最小者10歲,最大者66歲;1名在3月24日死亡、1名在27日死亡;食用餐點包括粿條、滑蛋河粉、炒飯、炒麵等;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倦怠、出汗、茶色尿等。稍早公布採檢裸條等食材未檢出米酵菌酸,仍待調味料等檢驗結果釐清。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更多「寶林茶室疑食物中毒案」相關新聞。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民調中心

  • 網友呼籲修法,「虐童致死者唯一死刑」」,你支持嗎?

    支持,虐童致死唯一死刑,才能有效嚇阻。
    反對,威權時代才有唯一死刑,法治國家還是應讓法官有量刑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