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萬象/大陸最後一個漁獵部落 查干淖爾的冰上傳奇

漁民們正在裝車。
漁民們正在裝車。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2016年冬至之後,在位於大陸東北的吉林省,冰雪裹嚴了大地,老百姓稱為『鬼齜牙』的寒冷正式到來。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光明日報報導,凌晨5點,漁把頭張文已經起床了,他要帶領由55個人組成的漁獵團隊,從西山外的漁村出發,趕著馬車,到查干湖的冰面上,把一張長達2000公尺的大網送進冰層裡面,而這一網可能會給他們帶來數萬公斤大魚的收成。

在大約1000年前的遼代,聖宗皇帝耶律隆緒也會在這個季節專程來到今天的查干湖水域,『卓帳冰上,鑿冰取魚……春盡乃還』(《遼史•營衛志》),開創了有史料記載的冬捕先河。

一條『冰魚』穿越時空,把漁把頭張文和皇帝耶律隆緒聯結到了一起。雖然,千年以前沒有今天的發達和繁榮,但他們仍然可以隔空對話,因為那時有與今天一樣的冰雪,以及從雪線上升騰起來的火紅的貼著人心窩的太陽。車輪與太陽都在大地上轉動,那日出,是冰湖上的馬拉出來的。

查干湖,蒙古語為『查干淖爾』,意為白色聖潔的湖,位於吉林省西北部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境內,擁有500平方公里的廣闊面積。包括張文在內的冬捕隊共有4支,200餘人,都是當地的漁民。由於延續了千百年來捕魚的傳統方式,他們也被稱為大陸最後一個漁獵部落。

源於『捺缽』

『冬捕可以追溯到遼代,』吉林省著名民俗專家曹保明說,『在宋遼時期,查干湖稱為大水泊。據史料記載,遼代從聖宗皇帝開始,一直到遼代末年的天祚皇帝,每年都千里迢迢到查干湖漁獵,還利用這樣的機會會見部落首領,舉行「頭魚宴」。這就是遼代的春「捺缽」。』

『捺缽』是契丹語的譯音,意思是皇帝的行宮。遼代的帝王保持著先祖的習俗,一年四季居處無常,進行遊牧射獵活動,稱為『四時捺缽』。

冬天,冰下的魚因為寒冷而生長緩慢。遼聖宗忘不了的是那條來自冰下的魚肉質緊密紮實,口感香嫩爽滑。但漁把頭張文首先要做的卻不是品嚐魚鮮,而是『祭湖醒網』。

1211年,草原霸主成吉思汗替代遼國統治今吉林地區的大金國。駐足煙波浩渺的查干湖邊,銳不可當的成吉思汗通過這片大湖好像感覺到了神靈在給他某種啟示,遂安排祭湖大禮。他親率將士,將九個牛頭、九隻全羊、九壇奶酒、九碗醍醐、九束檀香、九條哈達、九枝青松、九盞聖燈分擺在祭台之上,再升起九堆聖火,然後面朝大湖,對日九跪,對湖九拜,並口誦祭詞。



心存『萬物有靈』的漁民記錄下了這一祭湖的過程,並且由於對漁網等捕魚工具的崇拜,又增加了醒網的內容。他們希望,神靈能夠護佑他們永續繁衍、幸福安康,平安下網、收獲吉祥。經過幾百年的發展,『祭湖醒網』儀式逐漸固定,形成了神奇的冬捕習俗,世代相傳。

新中國成立後,查干湖周邊的漁民組織起來,成立了漁場,仍然延續原始的捕魚方法。漁把頭張文,就是有史可查的查干湖第十九代冬捕傳承人石寶柱的徒弟。2009年,張文一網下去打上來16.8萬公斤鮮魚,創造了冬捕單網金氏世界紀錄。

美在原始

『啊!長生天,先祖之靈;啊!庇護眾生,求昌盛,求繁榮。查干湖呵,天父的神鏡;查干湖呵,地母的眼睛;萬物生靈,永續繁衍;都聚在查干湖天源的懷中,都握在查干湖地寶的手中;獻上九九禮吧,奉上萬眾心誠,湖上層層冰花,閃動八方精靈。敬上九炷檀香,插上九枝青松,獻上九條哈達,擺上九種供品;啊!千里冰封望祭湖,萬頃湖面競紛呈。』

祭湖詞的誦讀已經開始了。身著民族服飾的蒙古族女孩把奶乾獻到漁工們的手上。在喇嘛的誦經聲中,漁把頭站在場地中間端著酒碗,雙手高高舉過頭頂……誦讀完成後,美麗的女孩們將哈達系到敖包上的松柏枝上,其他人則把糖塊、牛奶等物品撒向天空,最後,所有人圍著敖包轉三圈。

上冰作業可比祭湖醒網儀式艱苦多了。從石寶柱手上傳承下來的捕魚手藝,張文整整磨煉和學習了18個年頭。『魚越多,水越渾濁,氣泡就越多、越大。』張文說,『這些氣泡返上來以後就凍到冰裡,在冰上面,把雪清乾淨,就能透過冰層看到氣泡,也就能找到大魚群。』

凌晨5點趕馬車上冰,從冬捕過程的耗時看,是最合適的出發時間。到了之前偵測好的冰面地點,張文還要再次觀察冰層下的水流。然後,他憑著經驗,用旗子標示出下網口。負責打冰眼的4個漁工緊盯著他的一舉一動,見旗子插下,立即手持30公斤的串子,在這裡開鑿出一個一公尺寬、兩公尺長的下網眼。

與此同時,另有十幾名漁工分別在下網口兩側按照漁把頭確定的『兩翼』(方向是與正前方成70~80度角)依次作業,每隔十幾公尺就破冰鑿開一個小冰眼。他們要確保冰眼間的距離小於水下帶動漁網前行的穿桿的長度,這樣的300多個冰眼要一直鑿向出網口,完成『兩翼』的最終匯合。鑿冰眼要持續4個多小時。

漁工們各司其職,配合默契。鑿冰眼的同時,已經開始下網。拖著網在冰下行進的是兩根20公尺長的穿桿,漁工們用走鉤和扭矛,透過小冰眼控制水下穿桿按規劃的方向前進,並完成對水下魚群的最後合圍。

出網口是這些冰上的男人們認為最幸福的地方。領網的漁工用塔鉤把大絛和網固定在一起,然後掛在絞盤上,矯健的駿馬拉動絞盤,帶動大網出水,這一過程又要持續四五個小時。隨網而出的,是一條條銀色的大魚,它們翻出冰眼,騰躍半空,帶上來的水花飛濺到漁工們的笑臉上。



這笑容綻放了千百年。『祭湖醒網,祈福豐收』的神秘和期盼,『馬拉絞盤,冰下撒網』的原始和壯觀,讓查干湖冬捕聞名世界。2008年,這一捕魚形式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貴為有度

剛剛出水的魚,在零下20攝氏度左右的天然『大冰箱』裡迅速冰凍,並被送到漁場分揀裝箱,依靠著現代高效快捷的物流系統,一天之內,漁獵部落洋溢的幸福感透過每一條魚傳送到祖國各地。眾多家庭主婦施展她們的巧手,鮮活美味就這樣進入了百姓們的尋常生活。

細心的人們發現,查干湖冬捕收獲的沒有小魚,很多都在五六公斤以上。秘密在哪裡?原來,漁民間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冬捕用的網必須具有6寸以上的網眼,這樣一來,就只能捕捉到5年以上的大魚。涸澤而漁,是漁獵部落的絕對禁忌。

為了保持良好的生態,20世紀90年代初期,查干湖漁場曾經封湖3年。從1995年開始,每年投放魚種50萬公斤左右。

由於拒絕使用現代機械,沿用原始捕魚工具的查干湖冬捕徹底避免了對湖水的污染,所產魚類居國家級綠色食品前列,被國際組織認證為有機食品。

『查干湖的魚可真香!』河南省鄭州市王瑞常一家在慕名前來一睹查干湖冬捕的壯觀場面後,品嚐到了地道的『冰魚』味道。查干湖的魚以庸魚居多,就是我們常說的『胖頭魚』,此外還有鯉魚、鯽魚、鰱魚等。

傳承著冬捕技藝的漁獵部落的人們,展現出來的,既是與自然的對抗,更是對自然的依賴。位於大陸北方的這片大湖,千百年來孕育出了中華民族特殊的生存方式,也因為那份古老,那份智慧,給冷酷的冬天,注入了炙熱的感情和力量。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