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泰斗貝聿銘六大巨作 台灣路思義教堂入列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是貝聿銘在台灣的代表作。(圖/翻攝東海大學官網)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是貝聿銘在台灣的代表作。(圖/翻攝東海大學官網)

國際中心 / 綜合報導

建築界泰斗貝聿銘在周四(15日)晚上逝世,享年102歲。他曾獲有「建築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普立茲克獎,作品遍布全球,被譽為「現代派設計大師」,其中最為人熟悉的作品,肯定是法國巴黎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一直以來,貝聿銘堅持「讓光線來作設計」的概念,善於運用光線與玻璃折射,將建築融合自然,創造出空間觀念。他曾說:「創意是人類的巧手和自然的共同結晶,這是我從蘇州園林中學到的。」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貝聿銘的巨作包括香港中國銀行大廈、法國巴黎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以及台灣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等,以下是貝聿銘六大知名作品:

台灣路思義教堂

位於東海大學校園,1963年落成。由貝聿銘和已故知名台灣建築師陳其寬共同設計。2019年4月26日在貝聿銘102歲生日當天,路思義教堂(The Luce Chapel)已升格為古蹟。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已升格為古蹟。(圖/翻攝東海大學官網)

巴黎羅浮宮金字塔

1989年完工,是貝聿銘最著名的建築設計,也是法國大革命200周年紀念巴黎十大工程之一,。設計概念是利用金字塔體積小、總表面積大,利用折射引進光線,為室內帶來更明亮舒適的空間感。原本這個設計並不受當地人認同,最後卻成為法國人眼中的國寶之一。

▲巴黎羅浮宮玻璃金字塔是貝聿銘最具知名度的作品。(圖/翻攝網路)

香港中銀大廈

位於中環花園道1號的中國銀行大廈在1990年5月正式啟用,是貝聿銘向中國銀行創始人之一、父親貝祖貽致敬的設計之作。設計靈感源自竹子的「節節高升」,象徵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呈多面稜形,猶如水晶體,陽光照射時呈現出不同色彩。

▲香港中銀大廈設計靈感源自竹子節節高升。(圖/翻攝網路)

日本美秀美術館

位在日本滋賀縣甲賀市,是私人美術館,曾獲美國《時代雜誌》評為全球十大建築之一。貝聿銘設計時,將美術館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穿過長長走廊,才能到達別有洞天的山中美術館。

▲京都滋賀縣美秀美術館出自貝聿銘手筆,據稱是以《桃花源記》為靈感。(圖/翻攝美秀美術館官網)

蘇州博物館

1999年,貝聿銘接受蘇州市政府委託設計,採用江南山水園林概念設計,也採用現代建築元素。歷經三年工程規畫建設,成為市內新地標。

▲蘇州博物館採江南山水園林概念設計,也採用現代建築元素。(圖/翻攝網路)

杜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位於卡達(Qatar)首都杜哈(Doha)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The Museum of Islamic Art in Doha)是貝聿銘的最後一件文化建築作品,認為是貝聿銘最後的「宣言」,於2008年11月22日開幕,落成時貝聿銘已高齡91歲。

▲杜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是貝聿銘的最後一件文化建築作品。(圖/翻攝網路)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