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廣場》楊履威/UBER神話正在崩解

▲Uber推出新的乘客規範,如果乘客評分遠低於平均分數,將不能繼續使用服務。(圖/翻攝網路)
▲Uber推出新的乘客規範,如果乘客評分遠低於平均分數,將不能繼續使用服務。(圖/翻攝網路)

文 / 楊履威

楊履威/社會運動者、專欄作家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9月UBER公司公布的第二季財報資料指出,虧損金額達到了52億美金,相當於台幣1600多億,並且宣布停止招聘高階經理員工,和軟體工程師等職位,股價也從IPO後持續下滑,來到了歷史新低。

我們可以發現,這個今年度最受矚目的IPO案,UBER從經濟面看來,這場神話正在瓦解。

你可能會覺得,依照過去的乘車體驗,UBER應該是廣受好評的阿?即便從台灣上半年爭議不休的UBER退場事件的經驗,還是有很多乘客願意出聲替UBER辯護,那在這種客人喜愛,營運順暢的情況之下,依照供需的法則,公司經營會是日漸成長才對,現在發生的這些虧損難以理解。

其實就直觀來說,可以想像的是,UBER營運本身需要耗費的成本很大,即便UBER是以集團的名義上市,也就是包含了大家最熟知的運輸服務,還有UBER EATS,以及新開發的自動駕駛和共享單車的營運,然而,雖然看起來業務眾多,營運的風險可以被分攤,但根據財報資料指出,UBER的收入來源,仍然有逼近9成都是從運輸服務這塊獲得。

我認為從這裡可以看到兩個危機。

第一個是UBER副業眾多,但獲利的很少,預期獲利那些不看,在實質獲利前,那些都只是募股用的資料,或者說賺錢的想像,而這是很危險的,顯示UBER的獲利能力是備受質疑的。

第二個更危險,UBER目前仍然是透過運輸服務提供,公司在多元轉型過程中所需要的資金,然而這項主力的營運項目,卻也是UBER公司最為人所詬病的,先是歐洲法院宣告UBER的運輸服務是違反法令,破壞運輸環境,再來是UBER公司發跡的美國除了很多司機因為生計受到威脅而自殺,很多州都是在UBER願納入交通法規管理後,才有條件合法,日本也認定UBER違法。

也許你覺得談世界的例子,可以想像,但沒有共感,關於這點我也完全明白。

所以讓我們看一下台灣的例子好了,紛擾很久的運管規則103之1想必大家不陌生,根據交通部在6月底做出的公告,10月開始,若UBER仍持續現況的營運模式,就會開始開罰,之前在台灣經營白牌車所累計的數十億罰緩還沒繳完,現在若加上新的罰緩,UBER退出台灣勢所難免。

社群媒體中關於UBER司機的對話,也可看出UBER駕駛的不安,談比較客觀的數據來說,報考計程車駕駛執業登記證的人數,幾乎是倍增。

不難可以發現大局已定,很多人也開始選擇比較安定的合法路線了。

所以第二個危機來自於,最大的獲利方式是來自於一個挑戰各國法規而且逐漸被縮減的運輸服務,這樣看下來,UBER神話正在崩解,也是很合理的現象。

投資還是投機,每個人有每個人詮釋的角度和權利,我絕對尊重,換個方式思考,在這場經濟遊戲下,最大的輸家,不就是為公司獲利卻沒被保障的司機嗎?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