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探密/史上最全 中國大陸各地博物館鎮館之寶

北京故宮博物館。
北京故宮博物館。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中國大陸歷史悠久,地大物博,作為世界文物大國,中國大陸各地博物館中的珍貴藏品數不勝數。並且每個博物館都有自己的『鎮館之寶』,展示著在不同歷史背景中的文化內涵。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台灣網報導,接下來就讓我們從『鎮館之寶』中感受歷史的傳承。

北京故宮博物院:《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在五公尺多長的畫卷裡,共繪了數量龐大的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車轎、大小船隻,房屋、橋梁、城樓等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也為我們展現了九百年前的宋朝汴京城的盛世景象,雖然它也是一幅帶有憂患意識的『盛世危圖』。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同時,在現代視角的解讀下,《清明上河圖》已經不僅僅是一幅難得一見的名畫,它更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一種文化的傳承,九百年來,以《清明上河圖》為主題的再創作層出不窮,直到今天,它依然深受現代人的喜愛。

中國國家博物館:四羊方尊、後母戊鼎

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銅禮器,屬於祭祀用品。是中國大陸仍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在商代的青銅方尊中,此器形體的端莊典雅是無與倫比的:造型簡潔、優美雄奇,寓動於靜,被稱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這件器物被認為是傳統泥範法鑄製的巔峰之作,由於這件傑作達到的水平令人難以置信,一度被誤以為採取了新的鑄造工藝。

後母戊鼎(一稱司母戊鼎),全稱為後母戊大方鼎。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後母戊鼎是中國殷代青銅器的代表作,標誌著商代青銅鑄造技術的發展水平和中國大陸高超的鑄造水平。

天津博物館:《雪景寒林圖》(范寬)

此圖描繪了北方壯美的雪山景色。畫中雪峰屏立,山勢高聳,白雪皚皚。深谷寒林間,蕭寺掩映,流水無波,峰巒溝壑間雲氣萬千。其山取盤桓向上高遠之勢,其水造平靜冷凝之態,其樹畫深鬱寒峭之意。

河北省博物館:

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西漢長信宮燈

金縷玉衣是中國漢代文物,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死後穿用的殮服,外觀與人體形狀相同。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級的象徵,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線縷結,稱為『金縷玉衣』。古代人認為玉能夠保持屍骨不朽,更把玉作為一種高貴的禮器和身份的象徵。

長信宮燈是漢代青銅鎏金燈具之一,西元前172年鑄造。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一級文物。由考古學工作者白榮金在1968年對滿城漢墓中竇綰墓(今河北省保定市滿城縣西南約1.5公里的山崖上)的發掘作業中發現。現藏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石家莊市河北省博物館。

考古學家在宮燈燈身上辨識出『陽信家』的銘文,周長山等部分學者據此推測長信宮燈原屬漢代陽信夷侯劉揭(前179年受封為侯)家中所有,《史記》記載劉揭之子劉中意因參與『七國之亂』而遭到廢黜,封國與家財收為國有,長信宮燈被送入皇太后竇漪的宮殿『長信宮』浴府使用。故又增加了『長信宮』字樣的銘文以示宮燈易主。



山西博物院:晉侯鳥尊

晉侯鳥尊體現了鳥與象這兩種西周時期最流行的肖形裝飾完美組合,鳥尊的蓋內和腹底鑄有銘文『晉侯作向太室寶尊彞』,可證明為宗廟禮器。晉侯鳥尊造型寫實、生動,構思奇特、巧妙、裝飾精致、豪華,使之成為中國青銅藝術中罕見的珍品。

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匈奴王冠

匈奴王冠是黃金製成的,重1394克,是迄今發現的唯一一件匈奴單于金冠。金冠由金鷹和冠帶兩部分組成,上面浮雕有羊和狼的圖案,雄鷹站在半球形金冠頂上,俯視著冠帶上狼與羊搏鬥的情景。

山東博物館:東平漢墓壁畫

這些壁畫是山東迄今發現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藝術水平最高的早期壁畫,在全國也極為罕見。畫面色彩艷麗,造型比例勻稱,線條簡練流暢,刻畫細膩精美,形態生動逼真,反映出漢代畫匠高超的藝術水準和繪畫技巧。對於研究漢代喪葬制度、民間生活習俗以及漢代繪畫,其價值不言而喻。

南京博物院:金獸、陳璋圓壺

金獸是南京博物院18件『鎮院之寶』之一,是迄今為止全國考古發現的最重的一件金器,重9100克,含金量高達99%,它通高10.2公分,身長16公分,寬17.8公分,長得怪模怪樣,金獸究竟是什麼動物?文博界至今仍沒有一致的定論,有人認為是老虎、有人認為是獅子、有人認為是豹子。

金獸呈蜷伏狀,頭枕伏於前腿之上,屈腰團身,首靠前膝,耳貼腦門兩側,頭大、尾長、身短而粗壯,似虎更類豹。附耳瞪目,張口露齒,神態警覺,頸部戴三輪項圈,頭頂有一環紐,通體錘飾圓形斑紋是在獸體鑄成後再捶擊上去的,大小相當,呈不規則的圓形,十分精美。底座空凹,內壁刻有小篆『黃六』二字,為秦漢文字。

陳璋圓壺是一件重金絡壺,殘高為24公分,口徑12.8公分,腹徑22.2公分,足徑13.8公分。據專家介紹,雖然長期受到20公斤黃金的壓力,長埋地下二千年,在金屬與應力腐蝕的作用下,腹下部鏤空紋飾已有殘損,但仍是中國青銅時代泥範鑄造工藝技術最完美的產物,集先秦金屬工藝之大成於一身,並反映了一件重大歷史事件。

據史料記載,隹王五年即齊宣王五年(西元前315年),陳旻(田忌)復位,陳璋即史書中的章子,他曾帶兵攻打燕國都城,並掠獲金器等戰利品。這一銘文反映了戰國中期的一大歷史事件:燕王噲禪讓,由相國子之執政,三年中引起燕國內亂,在齊王的陰謀煽動下這場內戰越來越嚴重,齊國趁機發兵攻打燕都城,在『士卒不戰、城門不閉』的情況下大勝,並掠獲了燕國王室重器,可謂『毀其宗廟,遷其重器』。此一事件在《史記·燕召公世家》、《戰國策》都有記載,但是對於齊國並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所以《史記·齊太公世家》、《史記·田敬仲完世家》沒有記載。



南京市博物館: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

該文物為元末明初青花瓷中的罕見珍品,中國瓷器三絕之一。有著極為獨特的青花紋飾,體現了極高的燒製水平。小口、豐肩、斜腹、斂脛、平底,造型優美,線條圓潤、流暢,雍容華貴,給人以凝重的美感。肩腹部刻有『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瓷瓶上所繪的青花紋飾層次多樣,非常獨特。

上海博物館:王羲之上虞帖

《上虞帖》的草法隨意灑脫,輕鬆自然,不拘小節。在筆法上,首先,它不是靠輕重提按變化來豐富線條內容的,而是以節奏和運行速度來充實線條內涵,提按為輔。其次,結構上強調開合變化,收放自如,所以字形構架的視覺效果顯露出一種『張力』的特徵。

浙江省博物館:《富春山居圖》(前段)

富春山居圖為元朝的書畫,是黃公望的代表作,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全圖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乾濕並用,極富於變化,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明朝末年傳到收藏家吳洪裕手中,吳洪裕極為喜愛此畫,甚至在臨死前下令將此畫焚燒殉葬,被吳洪裕的侄子從火中搶救出,但此時畫已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較長的後段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福建博物院:雲紋青銅大鐃

雲紋青銅大鐃(náo)為西周樂器。平口,鉦部兩側有36個冏紋乳突狀枚,枚直徑3.5公分,高2公分。鼓飾變形獸面紋,兩側飾雲雷紋。甬亦飾變形獸面紋。大鐃雙範合鑄,渾大厚重,作風穩重古樸。表現出很高的鑄造工藝水平,是福建出土的最大的青銅器。

安徽博物院:戰國楚大鼎

鑄客銅鼎,又稱楚大鼎或大鑄客鼎。戰國青銅器,圓口,方唇,鼓腹,圓底,三蹄足。此鼎形制雄偉,堪稱楚國重器。此鼎形制雄偉,堪稱楚國重器。

1958年毛澤東主席視察安徽省博物館,他仔細觀察了雙耳上的花紋、口沿上的銘文和足部浮雕紋飾,並且詢問了大鼎的來歷,他還低頭往鼎的內部看,詼諧的說:『裡面能煮頭牛』。

江西省博物館:商獸面紋鹿耳四足青銅甗

該件獸面紋鹿耳四足青銅甗是最大的青銅甗,有『甗王』之譽。此甗(yǎn)甑(zng)鬲連體,鬲襠高,下四足。耳上各立一鹿,一雄一雌,回首相顧。鹿豎角,短尾卷,身披鱗片。甑腹飾四組展體的獸面紋。鬲足袋滿飾浮雕獸面紋,它體形巨大,氣勢雄渾,奇美詭異,穩定性良好。



河南博物院:春秋蓮鶴方壺

春秋蓮鶴方壺是春秋中期青銅製盛酒或盛水器。有蓋、雙耳、圈足,重心在下腹部,遍飾於器身上下的各種附加裝飾,不僅造成異常瑰麗的裝飾效果,而且反映了在春秋時期青銅器藝術審美觀念的重要變化。蓮鶴方壺不僅紋飾細膩新穎,而且結構複雜、鑄造精美,堪稱是春秋時期青銅工藝的典範之作。

湖北省博物館: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

春秋晚期越國青銅器,因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而千年不鏽。刻有『鉞王鳩淺,自乍用鐱』八字。此劍寒氣逼人、鋒利無比,歷經兩千四百餘年,仍然紋飾清晰精美,加之『物以人名』,歷史文化價值很高,此劍被當世之人譽為『天下第一劍』,堪稱中國大陸國寶。

曾侯乙編鐘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表明中國青銅鑄造工藝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中國古代音律科學的發達程度。

湖南省博物館:素紗禪衣

素紗襌衣是是西漢時期紡織技術巔峰時期的作品,是世界上最輕的素紗襌衣和最早的印花織物。可謂『薄如蟬翼』、『輕若煙霧』, 且色彩鮮艷,紋飾絢麗。它代表了西漢初養蠶、繅絲、織造工藝的最高水平。這件素紗襌衣中,襌衣用紗料製成,因無顏色,沒有襯裡,出土譴冊稱其為素紗襌衣。

黑龍江省博物館:金代銅坐龍

銅坐龍是金代早中期皇室的御用器物。龍取坐姿,左前肢高舉,與左後肢間有騰雲相連。右前肢著地,與右後肢相接。尾部翹起外卷,前肢長鬣突出於肩部之上,與頭上卷鬣及後揚的長鬣相映。這尊金代銅坐龍繼承與發揚了前代龍型的優點,並且根據自身濃郁的地方特色加以拓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

吉林省博物館:青花雲龍紋高足碗

元代青花雲龍紋高足碗,侈口,深腹。高圈足上有三道凸弦紋,呈竹節狀。口沿為青花唐草紋。內壁暗花印行龍二條。外壁用青花繪一游龍,並襯以火焰紋。青花色澤青翠濃艷,線條流暢有力,堪稱元代青花瓷器中的珍品。



遼寧省博物館:

宋徽宗《瑞鶴圖》、雲龍人物紋轉心象牙球

《瑞鶴圖》是趙佶書畫中的珍品,難得的是詩、書、畫具為上乘之作。圖中描繪了鶴群盤旋於宮殿之上的壯觀景象。繪畫技法精妙絕倫,圖中群鶴如雲似霧,姿態百變,各具特色。

鏤雕祥雲繚繞,十餘條健龍或藏頭露尾、或藏尾露首穿行於雲層之間。大球內分層透雕二十一個小球,球球相套,層層能轉,滿地紋飾。三節台柱,上為六層透雕小象牙球,紋飾同頂上之大象牙球;下為透雕卷草雲龍四足座,座上雕人物頂柱狀承盤,玲瓏剔透巧奪天工的雕刻工藝令人嘆為觀止。

廣東省博物館:千金猴王硯

千金猴王硯為三大名硯之首,長25.5公分,寬17.6公分,長方形,質地細膩溫潤,嬌嫩如小兒肌膚,硯堂內有大片魚腦凍(石品花紋的一種),四周以火捺等色彩環繞,形成一只蹲著的獼猴圖案,甚至眼、鼻、嘴和前足都清晰可見,非常逼真,所以由此得名。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翔鷺紋銅鼓

這是西漢時期的金屬器,入土時胸腰已截開,胸部飾羽人劃船紋六組,船形兩頭高翹。該墓部分器物帶有明顯的滇文化色彩,同時出土的還有中原漢式器物,如六博棋盤和銅跽坐俑等,既反映了西南各民族人民的創造才能,也體現了當時他們與漢族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密切聯繫。

海南省博物館:宋青白釉花口鳳首壺

青白釉花口鳳首壺胎質潔白細膩,釉色瑩潤,白中泛青,看起來很像青白玉。口部為四瓣花圖案,象征鳳冠,徑部被裝飾城鳳首形狀,鳳首後部呈鉤狀,恰似鳳凰的羽毛。此鳳首瓶是中西方文化進行交融的一件產品,將東方的韻味與西方的裝飾藝術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是一件不可多得瓷器珍品。

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

明代牛皮封面手抄描金《古蘭經》

手抄描金《古蘭經》由寧夏回族自治區一名阿訇捐贈的牛皮封面手抄描金《古蘭經》,是目前國內收藏的最珍貴的《古蘭經》珍善本之一,對於研究回族歷史、宗教和藝術具有重要價值。



寧夏博物館:鎏金銅牛

鎏金銅牛是西夏時期的一件青銅器,它反映出西夏青銅鑄造工藝的高超水平,是西夏藝術品中的珍品。這件青銅鑄造的牛屈駛而臥,體態健壯,比例勻稱、造型逼真、個體碩大。銅牛中空,外表通體婆金。制作時需要將冶煉、模具雕塑、澆鑄、拋光和姿金等工藝集於一體,反映出西夏青銅鑄造工藝的高超水平,是西夏藝術品中的珍品。

甘肅省博物館: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又名馬超龍雀、銅奔馬、馬襲烏鴉、鷹掠馬、馬踏飛隼、凌雲奔馬等,為東漢青銅器,自出土以來一直被視為中國古代高超鑄造業的象徵。從力學上分析,馬踏飛燕為飛燕找到了重心落點,造成穩定性。這種浪漫主義手法烘托了駿馬矯健的英姿和風馳電掣的神情,給人們豐富的想像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覺,又有動的節奏。馬踏飛燕也是中國青銅藝術的奇葩。

不過馬蹄所踩的飛鳥,也有不同的認識,有『飛燕』說、『烏鴉』說、『龍雀』說、『飛隼』說、『飛鷹』說、『鷹鷂』說等等。

青海省博物館:銅鎏金觀音造像

銅鎏金觀音造像是國寶級文物。由明朝皇帝賜給青海著名的瞿壇寺。該器物身姿婀娜,站立在蓮花座上。衣飾線條流暢飄逸,面含微笑,表情慈和,遍體鎏金。其鑄造工藝代表了明代的最高技術水平。

陝西省歷史博物館:

鑲金獸首瑪瑙杯、舞馬銜杯紋銀壺

獸首瑪瑙杯是唐代酒器,細微處刻畫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是至今所見唐代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其選材、設計和工藝都及其完美,是唐代玉器作工最精湛的一件。這件國之重寶,象徵著財富和權力,是一件高貴的藝術品,同時它也很可能是中西亞某國進奉唐朝的國禮,意義非同一般,是在東西方文明碰撞的火花中誕生的一件重要文物。

壺的造型採用的是我國北方遊牧民族皮囊的形狀,壺身為扁圓形,一端開有豎筒狀的小口,上面置有覆蓮瓣式的壺蓋,壺頂有銀鏈和弓形的壺柄相連,這種形制,既便於外出騎獵攜帶,又便於日常生活使用,表現了唐代工匠在設計上的獨具匠心。銀壺的兩側採用凸紋工藝各塑造出一匹奮首鼓尾、躍然起舞的駿馬。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陝西的兵馬俑聞名世界,千人千面的兵佣神態各異。其中,位於兵馬俑二號坑的跪佣更是其中的精品,他右膝跪地,左腿蹲曲,雙目炯炯有神地凝聚前方,那冷峻的面龐和手持弓弩的咄咄英氣,似乎秦始皇就是成就統一霸業的最好詮釋。

四川三星堆博物館:青銅神樹

青銅神樹,共有八棵,夏代晚期青銅器。神樹的下部懸著一條龍,龍的頭朝下,尾在上,夭矯多姿。二號大神樹的一旁,同樣有一條蜿蜒盤桓的龍,神樹與神龍的一體形象,使神樹顯示出非凡的魅力與深厚的象征意義。鑄造於3000年前的青銅神樹,極為壯觀,獨樹一幟世界罕見。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