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證監擬設保證金上限 借貸不能集中同一股票範疇

鉅亨網 / NOWnews
鉅亨網 / NOWnews

鉅亨網

香港證監會關注券商的保證金業務風險,正研究措施整頓,包括計劃向券商的保證金額設立上限。據了解,香港證監會將考慮按券商的實際財政狀況,就其保證金額度設下「封頂」界線,料短期向市場諮詢。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證監會主席唐家成早前表示,全球有很多政治化或隱蔽的經濟危機,故該會十分留意業界在保證金融資方面的情況。他指出,以股票作抵押的情況有所增加,特別是某一公司經常被用作保證金抵押品;或者券商集中借款於某幾個戶口上,都令有關風險增加。

他續指,證監會擬設定一些數據指引,例如券商不能借出超過其本金一定倍數的金額,或是不能有過多的保證金融資,集中於同一股票範疇等,現時在非正式諮詢業界,溝通後再作諮詢,惟暫時未有完成的時間表。

證監會的數據指,首 20% 保證金借款額中,以單一股份作抵押品的佔比,已由 2006 年的 11%,增至去年底的 30%。證監會亦擬探討當券商計算其財政資源規定 (FRR) 時,會按保證金抵押品質素,給予不同的比重,部分流通量低的股份,其所佔的比重會降低。

但有券商表示,有關做法或削弱細價股大股東融資能力,有機會令市場上求售的「殼股」數量增加。香港《文匯報》引述證券商協會主席蔡思聰表示,證監會多年來,一直收緊券商的保證金借貸,除了目前已經有的 FRR,證監會一直也有措施,令券商借貸不能過分集中,證監會也有權要求券商提供其保證金客戶的資料,他認為監管已經夠力,再加強的話,將干預到自由市場的商業運作。

他說,目前港股市值約港幣 34 兆元,翻查證監會的數據,截至去年底止,香港的保證金借貸餘額近港幣 2060 億元,雖按年增約 20%,但實質只佔港股市值約 0.6%,並不算高。

香港券商普遍的收入中,佣金收入由於佣金制的撤銷,已跌至只佔 3 成左右,保證金的利息收入佔比高達 3 至 4 成,其餘為券商自己操盤。

蔡思聰表示,由於本地券商很少能獲得 IPO 生意,所以保證金利息收入是本地券商的最主要收入來源。一旦證監會加強限制,或影響本地券商的經營環境,他表示要待具體諮詢文件出台後,才可以評估對業界影響有多大。

他並預料,證監會有可能限制每名客戶借保證金的上限,以及進一步調降槓桿比率。

至於證監會認為,現時券商借保證金的抵押品,太集中於一檔股票上,一旦有關股份大跌,會觸發市場連鎖風險。蔡思聰指出,這可能與「謎網 50」等類似的細價「殼股」連環爆煲有關,但若打擊這方面,同樣會影響到一些小型上市公司大股東籌措資金的正常渠道。

他進一步表示,即使是「殼股」,目前也值港幣數億元,證監會不能忽視「殼股」的本身價值,而放大了券商在保證金上的風險。

蔡思聰表示,自從 2011 年「渾水風暴」掀起細價股洗倉潮,監管機構早已緊盯,要求經紀行作壓力測試;業界更已作最壞打算,萬一持重倉的熱炒股,急跌後被停牌,對券商資金影響。建議證監會可再進行一次壓力測試,才決定需否收緊目前的保證金業務限制。

投資者學會主席譚紹興認為,證監會這次加強監管券商保證金借貸,相信是避免出現以往「火燒連環船」般的細價股爆煲潮,特別是「謎網 50」的出現,令證監會決心加強這方面的監管。

另方面,自從近年有券商提供「一世免佣」優惠,令整個業界也要「轉玩法」,大力向客戶提供保證金借貸,以求在利息收入上補回佣金收入,變相使券商的保證金借貸額增加,為免情況繼續發展下去,證監會在此時加強監管是情理之中。

目前香港活躍的保證金客戶總數約 33.7 萬戶,年增逾 26%。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鉅亨網》 連結>>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跨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