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白沙屯進香神器-火缸 獨具特色的刈火寶物

記者蘇榮泉/雲林報導

「火缸」神器也是刈火寶物,白沙屯徒步進香團來回10天長途跋涉,到北港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刈火」,而盛裝萬年香火的「火缸」它要比白沙屯媽祖早一天到北港朝天宮,已於朝天宮服務三十多年的蘇志銘表示,白沙屯進香團是全台灣唯一仍保有糊火缸儀式的進香團,已列入國家無形文化資產寶物之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白沙屯拱天宮進香團所用的火缸渾圓古樸,已有近兩百年歷史進香活動,是清代陶燒成的,外部上棕、藍色釉;今10日下午二點許就先由拱天宮副主委洪金鐘及常務委員陳信安押送香火擔送到朝天宮,由宮內的老師傅處理,加糊防火土保護。

▲火缸是清代陶燒成的,外部上棕、藍色釉。(圖/記者蘇榮泉攝,2019.04.10)

12日清晨進行刈火儀式時,約一小時之前,會先於火缸底部置入香灰,再置入燒紅的木炭,刈火儀式開始時,再添加貢末,待朝天宮的住持舀入萬年香火火種,如此火缸可使爐火長保不熄又不會傷到爐身。

▲用黏土、紙棉、鹽巴三種材料調水成防火土。(圖/記者蘇榮泉攝,2019.04.10)

已為白沙屯進香團糊火缸三十多年的吳志銘表示,白沙屯進香團可能是全台灣目前進香活動中,唯一仍保有糊火缸的,因為刈香後,徒步回到白沙屯仍要經數天行程,若直接置入高溫的炭火,唯恐火缸會爆裂。

▲糊於火缸內外,成為保護層。(圖/記者蘇榮泉攝,2019.04.10)

北港朝天宮文化組長紀仁智說,以他服務朝天宮數十多年的經驗,同樣徒步進香,三十多年前仍來北港進香的大甲媽進香團,就從來沒有糊過火缸,而一般搭車方式的進香團,於刈火後驅車返駕,很快回宮開爐,就沒有火缸爆裂的問題。

▲朝天宮糊火缸代代承傳,如今由班長吳志銘〈右〉、蔡肇旭〈左〉、許壽福三人負責。(圖/記者蘇榮泉攝,2019.04.10)

朝天宮糊火缸的技術一代代承傳,如今是由班長吳志銘、許壽福、蔡肇旭三人負責;10日下午二點許白沙屯火缸送抵朝天宮時,他們就將之浸入清水中,把去年糊上的防火土溶洗掉;再用黏土、紙棉、鹽巴三種材料調水成防火土,糊於火缸內外,成為保護層,再自然風乾,準備刈火時用。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