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快篩不適用低風險地區?高醫副教授揭「偽陽性」真相

▲ (圖/今健康)
▲ (圖/今健康)

今健康

今健康/郭家和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土疫情暴增 PCR檢驗不及快篩登場

COVID-19疫情延燒,台灣本土個案攀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與地方政府在各感染熱區建置快篩站。但有不少民眾認為,應全面推動快篩,更能找出社區中的無症狀傳染者並減少感染風險。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曾指出,在盛行率偏低區域進行快篩,偽陽性有可能高達70%,將導致醫療資源浪費,因此設置地點須以盛行率為考量。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公共衛生學科副教授董宜青發文指出,所有的檢驗試劑都要考慮敏感度(sensitivity)和特異性(specificity),臨床端更重視的是陽性預測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和陰性預測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所有試劑核准上市前,都會經過測試程序。不過臺灣去年沒有大規模疫情,這些去年核准上市的快篩試劑,事實上在台灣並無法用於真正的臨床檢體檢驗的評估,直到近期疫情個案暴增,PCR檢驗不及,快篩試劑緊急派上用場。



低風險地區不適用快篩?偽陽性比例差異大?

董宜青說明,特異性98%的快篩試劑表示「沒有感染且檢驗陰性的機率是98%」,表示偽陽性機率是2%,以高風險盛行率10%地區(如萬華)與低風險盛行率約1%地區(如宜蘭)為例。兩地各有1000人進行快篩後,高風險區快篩陽性中,約有18人其實是偽陽性(篩檢陰性900人中有2%是偽陽性);低風險快篩陽性中,偽陽性約為19人。

董宜青表示,透過計算可以發現,高危險地區「快篩陽性」116人中有18人為偽陽性,比例約為15%;而低風險地區「快篩陽性」中29人有19人是偽陽性,比例約有67%(接近羅一鈞所言之7成)。董宜青指出,疫情在各地區的盛行率,需要在疫情結束後,才能有較精確的統計。



目前台灣食藥署核準上市的快篩試劑約有3至4家,不同廠牌的準確度(包拓特異性敏感度)相信不久就會有評估報告出爐,可提供民眾更詳細的認識。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