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多期待只是傷害 婚姻裡沒有一件事是「應該的」

 ▲從來沒有「應該」 面對外界雜音只有你能放過自己。(圖/截自《婚姻故事》預告)
▲從來沒有「應該」 面對外界雜音只有你能放過自己。(圖/截自《婚姻故事》預告)

姊妹淘

友人A近日被求婚,相約在咖啡廳的我們我討論起婚姻二三事,一方面看著手上戴的夢幻設計訂婚戒臉上洋溢幸福笑容,但也難掩眼神流露出的焦慮。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她自嘲說道,帶著這鑽戒如千均重負,從女友到老婆,不適應的除了稱呼的轉換,還有對於婚姻多重角色上的不安。

沒有自己的時間,婆家、娘家之間奔波,生小孩後更是成為典型的三明治人,女人在婚後受到多重角色內耗感到憂心重重,這是身邊女性對於婚姻的印象,但又或許我們應該捨棄傳統價值的束縛,專注在「與另一半」的關係經營上。

從來沒有「應該」 面對外界雜音只有你能放過自己

結婚以前不斷受到各種外界的警語,婚前婚後可是大為不同、長輩可能也會說,結婚以後嫁做人夫,身為人家媳婦就應該___。

到底是和先生結婚還是和那些外界的雜音共度往後餘生,不論是婆家、還是原生家庭的娘家,甚至是非親非故者,多多少少都會流露出他們的期望,生育小孩、以夫家為重、煮飯做家事。

你應該找個不要這麼常出差的工作、你應該照顧好妳先生的胃,你應該學開車以後可以接送小孩、你應該….

結了婚他一樣去上班,難道我就不用上班嗎?憑什麼就空降了無數的任務給我呢?

身為人妻體悟到最大的,女生做這些不是為了誰,是發自內心成為婚姻中獨立自主的個體。

煮飯不是我應該,能煮出一手好菜,食安風暴還是疫情不便外出,都能自己在家安心料理。

會開車不是我應該,不是為了去載應酬晚歸的先生,而是今天不論何時都能具有高度行動自由。

與你一同陪伴父母與長輩不是我應該,是因為相信你也會同樣的孝順自己的父母。

沒有應該生的小孩,只有你們做足準備殷切期盼的小生命。

絕不是因為結婚後,才讓女性被迫塑造成某種樣貌,而是女生能有選擇性的行動,是為了提升自己為了更加獨立,而非自認為這些都是為符合對方心目中理想的伴侶,女生的壓力來自於想符合想象中另一半的期望,也許對方並非一定有要求怎麼做。

對於另一半抱有期望值對關係的損害

面對外界雜音,不論是來自誰,最終與你共度的就是你的伴侶,因此,對於另一半更不該抱有高度甚至是錯誤的期待,心理研究也證實抱有高期望值對婚姻關係易造成損害。

《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學報》曾發表一項研究,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詹姆斯·麥克納爾蒂(James McNulty)發現在婚姻關係中抱有高期望值者,雖然可能會對某些穩固的婚姻帶來成長,但是用較低的標準更容易在婚姻中感到滿足,原因來自於每個人的時間和精神有限,追求完美的婚姻容易讓幸福感降低,甚至對婚姻造成負面影響

心理學中有個稱為「預期效應」(expected effet),因為自己的預期或對他人的預期,對婚姻有既定的想像,當事實與預期不符合時就容易感到失落,也能說明如果雙方在「婚姻」關係中能夠更泰然處之,不躁進。

付出是相對的,給予回饋讓彼此正向循環

「我陪你回家,那誰陪我回家呢?」 82 年生金智英裡面,來自智英心底的控訴,讓許多女性不解的是,同樣是父母所生,為何女性總是被期望應該與先生一起回婆家,至於太太要回娘家次數還得拿捏得宜,稍微提高次數還得假借某些理由,「回娘家拿東西」「拿東西給娘家」…

社會價值觀的壓迫,使得另一半在無形之中也產生了同樣的心態,即使嘴上不說,多少還是會看在眼裡,然而當有一方因為這樣的束縛被壓得喘不過氣時,心裡便開始不平衡,稍有一點不悅就容易擦槍走火,在婚姻關係中成為互相傷害的局面。

關係中付出是相對的,你願意為對方在某些地方付出,對方是能夠感受的到的,當然,比起被動接受付出,你也能適時給予回饋,讓這股動力持續激勵雙方,形成正向循環。不論是情侶關係到婚姻關係,都是如此,絕非因為結婚就開始強加自己與對方有形與隱形的壓力,透過溝通來經營關係才是長久走下去的關鍵。

文/小妮子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pp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