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仔內/雞蛋別放同個籃子!台商布局應兼顧東協、中國

▲東協今年將彎道超車中國,有望成亞洲經濟發展領頭羊。(示意圖/shutterstock)
▲東協今年將彎道超車中國,有望成亞洲經濟發展領頭羊。(示意圖/shutterstock)

記者李澍/特稿

在起伏不定的新冠疫情下,東協部分國家優異的防疫與經濟表現,強化台商加速佈局東南亞的腳步,更有不少機構預期今年東協經濟成長有望超越中國,成為亞洲領頭羊。但東協十國政經環境、文化差異甚大,政治上是美中角力新戰場,經濟上面臨日、韓威脅,台商要在東協站穩腳,無法忽略中國因素;唯有多元布局,兼顧東協與中國市場,才能穩中求進。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事實上,疫情只能說是促使台商轉移的短期因素,讓台商真正想要進入東協的原因,最初還是中國近年包括產業轉型、工資上漲、環保門檻提高等因素,讓台商不得不尋覓第二生產基地。另外,2018年底中美貿易戰爆發,為了免受高關稅波及,台商只得加速轉進東南亞。

中國的經商環境加上人口結構轉變,揭示著中國慢慢脫離高速成長與人口紅利的發展階段,而勞力密集的製造業則是轉移到東南亞的主要產業。以服飾業來說,Lululemon、Uniqlo等國際服飾品牌陸續將產能從中國轉移至東南亞。

另以鞋業來看,以中國加入WTO作為分水嶺,2001年製鞋品出口額為100.96億美元(約新台幣2791億9963萬萬元),至2014年達到顛峰562.48億美元(約新台幣1兆5555億元),去年11月卻僅剩460.75億美元(近新台幣1兆2742億元),7年來損失出口訂單金額累計高達660億美元。顯然,中國現下已不是製造業的首選。

對此,《路透》報導了投資管理顧問公司宏利投資管理的預測,該公司認為,東協今年的經濟成長率可能會超越中國,中國GDP將從去年8%放緩到5%左右,而印度、印尼的成長將達到6%至7%。

台灣投審會數據也透露台商對東協頗具信心。資料顯示,2021年1月至11月,台商對新南向國家的投資金額超過56億2161萬美元,不僅首次超過對中國的投資(接近47億9208萬美元),比起2020年同期更大幅增長115.55%;其中,投資金額較大的國家為新加坡、越南及泰國。

上述種種數據,都展現了各界對東協市場的樂觀,也相對看衰中國市場的前景。然而,對東協發展抱持全然樂觀的觀點不只危險,也會忽略東協潛在的危機以及中國在全球經濟發展上仍具有的高度重要性。

從政治角度來看,緬甸局勢動盪至今,「五點共識」宣示性質大於實質意義,不僅邊界武裝獨立分子與軍政府的衝突讓死亡人數不斷攀升,媒體打壓也時有所聞,外資紛紛撤出。

經濟上,台經院國際事務處副研究員許峻賓提醒,美國的印太戰略將影響東協的發展,而中國因素也不能忽略,台商應將中國因素納入考量。

以台商最青睞的越南來說,據越南海關統計,2021年中越雙邊貿易總額達到1658億美元(近新台幣4兆5890億元),較2020年成長24.6%。而中國海關統計,雙邊貿易總額首次突破2000億美元大關,達到2302億美元(約新台幣6兆3771億元),較2020年增長19.7%。目前,中國仍是越南第一大貿易夥伴、第二大出口市場,而越南則是中國在東協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在東南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最後,從文化上來看,印尼因為語言隔閡、文化差異、制度以及人口數量等因素,讓台商進入東協市場時相當頭痛。反倒是語言相通、文化相近的中國,台商要立足相對容易。

這情況正呼應了和碩董事長童子賢近期「中國已不再是台灣製造業的首選,但東協仍難取代中國」的說法。就現實而言,即使台商對東協投資超越中國,但我國對中國出口去年仍佔42.5%,創下10年來新高紀錄。中國對於台灣而言,撇開政治因素,仍是不可或缺的經貿夥伴。

整體來說,在美中角力持續、區域合作與衝突並存的今日,除了老生常談的長鏈變短鏈、多地布局、與下游廠商合作形成自主供應鏈的策略之外,在樂見東協發展的同時而不過度低估中國市場的潛力,才能保有最大彈性,因應瞬息萬變的經濟情勢。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