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邱師儀/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世界各國發起反戰示威,部份人士痛批俄羅斯總統蒲亭是滿手鮮血的殺人兇手。(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世界各國發起反戰示威,部份人士痛批俄羅斯總統蒲亭是滿手鮮血的殺人兇手。(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文/邱師儀

這兩天俄羅斯對基輔發動全面攻擊,拜登隔了十個小時召開記者會,僅說會加強經濟制裁的力道,但承認制裁生效需要一點時間,甚至還重申美國不會派兵介入烏克蘭。本來就喜歡走軟性外交的德法英各國,看到北約老大美國這樣軟弱,當然也硬不起來。從撤兵阿富汗,到旁觀烏克蘭,不禁令人想起拜登腦裡正在孳生的,正是美國外交DNA中一直就存在的孤立主義,或者翻譯的精確一點:中立原則(neutrality)。此原則發源於開國元勳華盛頓給後世的警惕:不要參與任何國際結盟;而後第五任總統詹姆士.門羅(1817-1825)又提出「門羅宣言」(Monroe Doctrine),認為新大陸美國與舊大陸歐洲應該涇渭分明、互不干涉,確立了美國不管歐洲事務的基調。當時門羅的黨籍雖然不是當代所熟知的民主黨,卻是比較傾向自由放任的民主共和黨(Democratic-Republican)。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立原則的民主黨總統

值得深究的是,這樣的中立主義比較會發生在民主黨總統身上。近代美國中立主義展現最鮮明的一次,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到1917年時的總統,是民主黨的威爾遜(Woodrow Wilson),當歐戰爆發,他立刻宣布美國維持中立不介入,儘管當時的白種美國人幾乎都從歐洲來或者祖籍歐洲。後來民主黨的甘迺迪(1961-1963)到詹森總統(1963-1969)意興闌珊打了一場越戰;雖然美軍完全撤離是在共和黨尼克森執政末期的1974年。然後是1979年民主黨的卡特總統跟台灣斷交,儘管美國與中共建交始於共和黨的尼克森。此外,民主黨的柯林頓總統於1998年提出三不,對台傷害甚深;但柯還是在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中礙於情勢被迫派遣尼米茲號通過台海。最後是對習近平軟趴趴的民主黨歐巴馬。

世界警察的共和黨總統

反觀共和黨的總統,二戰後的艾森豪(Dwight Eisenhower),積極介入亞洲事務,打了一場韓戰,也派第七艦隊進入台海阻止中共,最後還簽訂台美《共同防禦條約》。尼克森總統從政前期無比反共,雷根總統對抗蘇聯集團,老布希總統很漂亮的打了一場波灣戰爭。似乎共和黨的總統不但比較願意擔任世界警察,更願意擔任亞洲的區域警長。或者我們可以進一步肯定的是:共和黨比民主黨總統更反共,採取的手段也更具體。

讓美國救的成本越低,美國越願意救

這一次俄烏戰事當中,拜登又回到了他擔任歐巴馬副手時的綏靖姿態,他過去在參院外交委員會的鴿派投票紀錄反映出的似乎才是他的本性。雖然我們能說烏克蘭不是台灣,台灣有台海屏障、晶片科技、地緣戰略等優勢,讓烏克蘭的遭遇不會重演在台灣身上,但拜登處理烏克蘭戰事極具參考價值。美國是透過北約國家如波蘭間接援烏?還是澤倫斯基被蒲亭拉下來之後,美國會在烏推動游擊隊對抗親俄的烏克蘭政權?還是蒲亭會食髓知味在攻下烏之後進一步騷擾周邊北約盟國如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或波羅的海三小國等,進而引發北約與俄國的軍事衝突,最後把美國捲入?從歷史上來看,民主黨的總統常常是一開始不想打,但最後被扯進來打。

身為台灣人,不論你怎麼看中國,很難不去正視這次俄烏戰爭的既視感。美國長期軍售台灣,在川普之後台美高層互訪堅若磐石,其實都是要給台灣一個明示:天助自助也。台灣人把自己的心理素質與國防準備提高到鋼鐵一般的強度,美國介入台海戰事的縱深就可以拉大,意願自然也會提高。而且不要忘了還有日、印、澳、英這些美國盟友的助陣。從阿富汗到烏克蘭,我們真的應該好好回憶一下什麼叫做當兵,什麼叫做全民國防了。

●作者:邱師儀/東海大學政治系專任教授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