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廣場》汪潔民/長榮集團兄弟之爭,爭什麼?

▲長榮集團兄弟攻防一再過招,這次戰場在長榮鋼。(圖/擷取自長榮集團50週年影片)
▲長榮集團兄弟攻防一再過招,這次戰場在長榮鋼。(圖/擷取自長榮集團50週年影片)

文/汪潔民

汪潔民/財經專家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資本市場本來就是股權大的說話,只是這十年來,因為法人持股比重越來越高,公司治理,獨董設立,這兩個議題成為公開發行公司必須面對的問題,其重要性與企業獲利能力,可以說是法人看待一家公司是否值得投資的三個環節。台灣上市櫃公司,單就外資而言,外資總持有股票(包括原始股東持股及自集中市場買進之持股)市值為21.97兆元,證交所統計,外資持有台股市值占比高達41%,換個角度來看,如果大股東持股不高,在經營權之爭時,法人態度就是至為重要,這樣的持股比例,將可避免大股東對企業上下其手。

但問題來了,外資持股不高,股權也較為集中的企業,「股權大的說話」,是否就可以對經營良善,尊重專業經理人的公司,以股權搶奪經營權為目的,完全忽略對公司治理的尊重,和小股東的權利,這樣的股權之爭,或許就會為大股東的「貪婪」而引起爭議,長榮集團經營權之爭,之所以成為資本市場的焦點,就是標準的「股權大的說話」爭議,而不是企業經營績效之爭,也不是公司治理之爭,在2022年上市櫃第一季獲利出爐中,長榮集團一口氣贏得六項「尊榮」中的兩項,分別是長榮海運的現金流量王,以最多自由現金存量贏過所有的上市櫃公司包括台積電,聯發科和中鋼;另外長榮航也成功以33.5億元的獲利成績,「轉機王」頭銜,去年同期受到疫情就影響,一甩大虧21.97億元陰霾;第二名則是同業華航,雙雄獲利較去年同期轉盈之差額達55.47、40.92億元,但是要留意的是第一季疫後國際尚未解封,航空獲利主要來自貨運,長榮獲利可以贏過華航,差額近10億元,公司治理的績效,長榮航是勝過華航。更不用說,過去十年長榮海運平均「一年」賺8億,今年的長榮海運是「一天」賺11億,其中毛利率高達近七成,投資人左手賺價差,右手賺現金股利,長榮集團公司治理,交出不錯的成就,就在當下,突兀的焦點落在將要舉行股東會的長榮集團下的長榮鋼鐵。

5月27日收盤,長榮鋼62.2元,新光鋼49.7元,中鋼股價為34.4元,長榮鋼股價最高;第一季獲利出爐,每股盈利,長榮鋼為0.82元,新光鋼為0.24元,中鋼則是0.7元,長榮鋼獲利穩定增長。以收盤價62.2元來計算,長榮鋼也是此波段鋼鐵股上漲最高價格,換個角度來分析,投資人以收盤價來換算,即便台股今年下跌2000多點至16266.22點,長榮鋼的投資人,在今年每日以收盤價買入,依舊獲利完勝,無虧損。與同業相比,如果在以去年12月30號收盤價55元來計算,今年長榮鋼股票價格上漲13%,不但擊敗加權指數,就以鋼鐵業龍頭中鋼,年初至今下跌1.71%,同業新光鋼則下跌13.57%,當然如果與台積電比的話,台積電今年至今股價只上漲3.11%。

從獲利分析,2021年長榮鋼交出歷史好的獲利,相對於中鋼,長榮鋼的獲利穩定性也贏過中鋼,就上市以來這五年,每股盈利分別為2.54;2.44;2.65;3.11以及今年第一季就交出漂亮的0.82元,第一季財報,稅後純益 3.43 億元,季增 20.1%、年增 33.3%,每股純益 0.82 元,不論從財務的穩定性,股東回報率,和企業成長性,長榮鋼確實是一家值得讚賞的公司治理代表性高的模範生,其根本就是張國華完全尊重專業經理人的管理,並選擇最佳的經營團隊。

長榮鋼今年將是第一家經營權之爭而正面對決的上市櫃公司,股東會全面改選董事日期定為6月10日,長榮集團本次經營權之爭,始于姐夫鄭深池整合完畢三位弟弟股權,取得長榮國際的經營權,並一路順利拿到立榮航運的董事會主導權,而長榮鋼又是長榮航運的大股東,從股權分析來看,長榮鋼鐵股本42億元,關鍵持有長榮航(2618)21.7萬張(比重4.23%)。長榮鋼在董監選舉時倒向哪一方,對於長榮航空都具舉足輕重的地位。

長榮國際現在是由鄭深池帶領的弟弟團隊掌控,其中,鄭深池持股最低,但取得董事長的位置;目前長榮國際持有長榮海運4.96%股權 ,持有長榮航(2618)10.59%,持有榮運(2607)8.45%,持有長榮鋼鐵21.69%,相對的,所以,鄭深池及其代理的弟弟們,之所以可以拼搏長榮鋼的多數席次,不是因為經營績效,而是張榮發在世時,平均分配的股權。

五月二十六號,被媒體披露一個重磅訊息,ISS(Institutional Shareholder Services,股東服務組織)出具關鍵報告書,支持長榮鋼鐵現任董事會推選出來的董事候選人及其議案。

ISS報告在外資圈具有素來具有影響外資投票時決定的權威地位。這次ISS報告中指出「不支持」【非長榮鋼董事會】推出候選人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這些候選人未能提供可以改革董事會令人信服的理由。

長榮鋼,外資持股不高,但卻是關鍵的2.67個百分比,ISS此時出手發表看法,代表的是對於公司治理和大股東信任做出決定,剩下的就由另外的17%的散戶們做出決定。台灣是邁向公司治理的台積電模式,還是繼承者的貪婪經營權模式?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 : 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