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中最為人所知的,無非是2007年問世的初音未來,將虛擬角色從「擬真」轉變為「日式動漫人物設計」,最後才因為絆愛等多名虛擬實況主,才由預先錄好的影片轉為直播方式。《華爾街日報》曾報導稱,「虛擬YouTuber是日本漫畫和動畫悠久傳統的一種演變,為漫畫書和電視螢幕上早先描繪的那種人物提供了即時互動。」
而台灣也有自己的VTuber,2017年YAHOO TV推出第一名台灣VTuber「虎妮」之後,至今也已經約有2千名VTuber相繼出道。但相較於日本,台灣目前產業規模較小,也尚未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鍊。

陳封平指出,過去如遊戲、電影等數位內容都是完成品經濟居多,在作品完成之後,消費者才會去花錢享受。但是VTuber的演出過程當中,觀眾會隨著他的活動,跟著心情起伏,也因此為內容消費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

與YouTuber不同的地方在於,VTuber是以虛擬形象再加上角色設定展現在眾人面前,有時候形象還是非現實的設定,卻也因此營造出神秘感,更凸顯了中之人的個人特質,以此吸引觀眾。從社群分析機構Hype Auditor調查中也能發現,VTuber整體平均互動率比起真人KOL高出將近3倍,顯示粉絲們對VTuber的黏著度更高,且更願意與他們進行互動。
一名同樣身為創作者的觀眾澱粉大俠(化名)就表示,VTuber對她而言的意義就像是一同前進的夥伴。「知道自己日常忙碌的時候,所認同的VTuber也在努力創作,因此產生了更多的陪伴感,對方也變成自己迷茫時堅持下去的燈塔。」澱粉大俠指出,這與單純支持偶像活動的感覺不同。在即時直播互動之下,能看見VTuber的成長以及觀眾增加,更能感受到VTuber變得更好的感覺。
的確在這幾年內,因為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宅」經濟更加被驅動著進步,這時候VTuber便成為了具有陪伴性質的新娛樂選項,在家裡打開電腦就能參與進群眾當中,即使無法踏出家門,陪伴需求也能獲得滿足,在社群氛圍的群化效果之下,讓人能明顯感受「我不孤單」。
KOL Rader資料庫統計顯示,包含Vuber、虛擬網紅、虛擬YouTuber的「VTuber」相關關鍵字,在2021年內成長了138%,從統計數據便能看出,VTuber在台灣的討論熱度正不斷上升,形成新一波潮流。陳封平表示,VTuber與真人偶像或是演員等是很不一樣的事,針對自己的分眾黏著度是非常高的。
在認同這名VTuber之後,也進而會想要支持對方,這時錢的多寡已不重要,要緊的是表達心意這件事。澱粉大俠認為,因為VTuber除了檯面上看到的努力之外,還有很多辛苦是觀眾看不到的,「我會願意抖內,是因為我覺得他們完全值得,而且他們帶給我的快樂不是隨便在街上用錢就買得到的,是因為有他們,抖內才有價值。」

碰到觀眾的抖內,VTuber大多都會選擇當場感謝。不過有時候也會碰到一次湧入許多抖內,若一一唸出內容並道謝,可能就會導致原先的直播內容中斷,因此像Ike Eveland等VTuber就會特別進行一場「感謝抖內直播」,一個一個唸出抖內內容,向觀眾表達謝意。

VTuber也能省去許多外部條件,陳封平便舉例,若是有台灣藝人想要跨足演藝圈,除了考量日文程度之外,也需要有日本當地的支持,「但VTuber並不一樣」,像是虎妮的訂閱者有一半是日本人,先前也有一名訂閱數不到2萬人的台灣VTuber在2個小時的直播當中,就收到了超過台幣10萬元的「抖內」,而且幣種包括台幣、日幣、美元等共6種。顯示出國界限制對於VTuber已經不是那麼重要。
不過對於近來元宇宙掀起的熱潮,透過裝備人們就能用虛擬分身在虛擬世界社交、工作,但是否能與VTuber共榮共存,陳封平抱持保留態度。元宇宙的確需要虛擬人去幫忙開拓,才比較容易成形,但即使元宇宙已經打好基礎,若無法帶給受眾們更好的演出效果或是視覺享受,消費者不買單也很難談到兩者相輔之下的產業發展。且在元宇宙興起之前,就已經蓬勃發展的海外經紀公司上市,說明了投資人也認同現在這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