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容易忽略的攝護腺癌 3D核磁造影暨經直腸超音波影像更精準

▲奇美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曾文歆表示,攝護腺癌若早期發現,10年的存活率可達到9成以上(圖/記者林怡孜攝,2023,05,02)
▲奇美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曾文歆表示,攝護腺癌若早期發現,10年的存活率可達到9成以上(圖/記者林怡孜攝,2023,05,02)

記者林怡孜/台南報導

67歲的李先生因解尿不順、夜尿就醫,醫師檢查後發現攝護腺肥大,攝護腺特定抗原(PSA)偏高,經直腸攝護腺超音波發現1個結節,但因只有1公分無法精準切片。經過3年PSA指數持續追蹤確定為攝護腺癌第2期,李先生經醫師建議接受達文西攝護腺癌根除手術,手術後第4天移除尿管、解尿順暢後出院,持續門診追蹤。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奇美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曾文歆表示,雖然攝護腺癌在台灣為男性癌症發生率第5名,但死亡率卻緩慢爬升中,表示男性容易忽略這隱藏的殺手。攝護腺癌的早期症狀與良性攝護腺肥大的症狀類似,包括:頻尿、夜尿、排尿困難、尿流速變小等,病人往往在例行性健康檢查或因解尿不適抽血才被診斷出來。


曾文歆說明,攝護腺癌的診斷包括肛門指診、PSA、經直腸超音波檢查後,若發現異常時即會安排攝護腺切片。傳統超音波定位之攝護腺切片在高風險群當中其診斷率約為25至56%,而攝護腺切片偽陰性比例約為25%,這往往迫使高風險病人必須每年持續追蹤PSA、超音波、肛門指診等檢查,相當折磨。


曾文歆指出,多參數核磁共振(mp-MRI)是近年新興的一種攝護腺癌評估工具,它利用多參數的方法,綜合評估核磁共振的各系列影像,以判斷攝護腺癌的風險、腫瘤定位、癌症分期。檢查過程不需要麻醉或接受侵入性處置,因此病人接受度非常高。核磁共振確認病灶後再與超音波影像融合做攝護腺切片。此一種先進的攝護腺癌診斷技術,它結合了多參數核磁共振(mp-MRI)和即時的超音波影像,利用專業的軟體平臺將兩種影像進行對位和重建,形成3D的攝護腺模型,並將疑似的腫瘤位置標示出來,在醫師的操作下,超音波探頭會通過直腸掃描攝護腺,並將針頭引導到目標位置進行切片。這種方法可以讓醫師更清楚地看到攝護腺的結構和細節,切片的準確性提高近7至8成。


曾文歆強調,3D核磁共振暨經直腸超音波影像融合穿剌導引系統,對於即時影像的掌握度更高,且經直腸手術,病人疼痛感降低,手術後即可馬上離院恢復正常生活。他也提醒民眾,年滿50歲以上的男性,應每年固定執行PSA檢查及肛門指診,如有家族病史,則應提早至40歲每年檢驗PSA。早期攝護腺癌不管接受根除性攝護腺切除術或放射線療法或賀爾蒙治療,10年的存活率都可達到9成以上。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美國大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