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代/12所大學設心理假!專家籲制度應保有隱私、去汙名化

▲多名專家學者今(7)日在《NOWnews今日新聞》「跨世代校園論壇」中,呼籲心理假的請假制度應保有隱私、去汙名化。(圖/NOWnews攝影中心,2023.05.07)
▲多名專家學者今(7)日在《NOWnews今日新聞》「跨世代校園論壇」中,呼籲心理假的請假制度應保有隱私、去汙名化。(圖/NOWnews攝影中心,2023.05.07)

記者李琦瑋/台北報導

目前共有12所大學設置「心理健康假」、「心理調適假」,期望能讓心理狀況不佳的學生有機會休息、尋求幫助,不被龐大的壓力擊垮,多名專家學者今(7)日在《NOWnews今日新聞》「跨世代校園論壇」中,呼籲心理假的請假制度應保有隱私、去汙名化、無須檢具證明就能請,才能讓真正有需要的學生「敢」請假。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NOWnews今日新聞》今天在台師大舉辦「跨世代論壇」,以「我不是在討拍!讓心理健康假被看見」為題,邀請專家學者討論何謂心理健康假?施行困境與條件?

對於心理健康假,正反論述不一,有些人認為心理「感冒」,就像身體感冒一樣,需要請假在家休息,有些人則擔憂,心理問題很複雜,待在家裡無人看顧更危險。

立委吳思瑤表示,據教育部數據顯示,105年至109年,國小到大學,整體學生自殺通報數5年飆升8倍,109年到達8730件;死亡數成長1.65倍,109年為106人,顯現校園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吳思瑤指出,自己當然是支持要有心理假,但比起放不放假,更重要的是國人沒有長期養成自我關切心理健康的習慣,在疫情期間,國人對生理、身體健康的自我保護、他人保護機制,其實做的很足;台灣公衛、醫療體系這麼強,但國家預算僅編列1.6%在心理健康這塊,衛福部2230億元的預算,僅37億元編列在心理健康的推廣與醫療,顯現政策失衡、對心理健康的忽視,更遑論校園對心理健康的看法。

她說,與其討論學生請心理假是待在家休息比較好,還是待在學校有人陪比較好,不如思考為何沒有讓孩子從小就自我覺察心理狀態,教育體系應該讓學生能自我覺察、照顧自己,並檢視學校軟硬體、人力有無跟上。

吳思瑤指出,自己在去年10月份於立法院質詢心理健康假議題時,中山大學、實踐大學率全國之先,實施心理假,中山大學不限天數,實踐大學一學期上限3天,但兩校請假都無須檢附任何證明,如就醫證明等,且學校配套輔導機制,校方能追蹤密集請假學生,啟動三級輔導處遇機制。

▲立委吳思瑤表示,目前國內共12所大專院校設立心理假。(圖/翻攝自《NOWnews今日新聞》直播)
▲立委吳思瑤表示,目前國內共12所大專院校實施心理假。(圖/翻攝自《NOWnews今日新聞》直播)
「立委有在罵、學校有在怕!」吳思瑤表示,自她質詢至今,國內又增加10所大學設立心理假,包括台師大、政大、北醫大、暨南大學、成大、長榮大學、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屏東科技大學、嘉義大學、台北大學等,一學期限制3天、5天到不限天數不等,但她認為,心理假重點不在於放假幾天,而是凸顯對心理健康的重視,希望學生在請假同時,能找尋到國家或學校專業可以幫助的地方。

許多學生擔心請心理假會有汙名化爭議、或需經教師同意,恐影響請假意願,讓心理假形同虛設。

成功大學學生會長黃康齊認為,心理假的請假制度設計,應考量是否保有隱私、是否需要教師同意、請假管道是否友善等,他舉例成大不需檢具任何證明,只要上學校請假系統,點選心理健康假,生輔組就會備查,請假本身對同學是保密的,同學也不會知道你是翹課或請假。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白麗芳指出,大學生請假方便很多,但國高中生請假得填假單,假單多由班級幹部協助收取,造成心理假在中小學推動更困難;國高中有升學壓力、課程滿滿,學生若想去輔導室找老師聊一聊,得請假去輔導室,得思考假條如何傳遞,才能確保隱私。

白麗芳表示,學生最困擾的就是人際關係,有時候想去輔導室諮商,還是會擔心被同學知道後,可能被捉弄、嘲笑、霸凌,現行學生到輔導室還是需要經過重重關卡,離理直氣壯請心理假、諮商,還有一段距離要走,建議心理假制度要保有隱私、輔導資源更有彈性,像許多國高中生希望學校輔導諮商能提供線上資源,讓學生在放學後,還能找人聊一聊。

吳思瑤說,大家有生理疾病都知道要去看醫生,但對心理疾病還是遮遮掩掩,但這就跟當初倡議生理假一樣,需要時間,一步步推動至今,大家覺得請生理假是非常自然、正常的事情,希望大家正視人會心情不好,就跟會頭痛感冒一樣正常,反思為何請心理假要怕被旁人知道,就是要讓教師看到,才能啟動輔導機制,得到相應的協助。 


更多「心理健康假」相關新聞。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