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于子育的爸爸是蔣宋美齡的御廚,媽媽則是排灣族公主,從小家境小康的她,原先沒有金錢觀念,只要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會買,也會到處大手筆請客,導致她毫無積蓄,直到某天手上6個節目突然全數喊停,她才發現自己頓時沒有收入,也沒有現金應急,只好先用信用卡消費,但她竟以為只要繳「最低應繳金額」即可,卡債因此越滾越大,等她意識到時,已經欠下將近60萬元卡債。

于子育決心正視自己的財務狀況,因為她過去買了許多保險,每個月要繳將近4萬元的保費,在繳不出保費的狀況下,她趁機整理了自己的保單,發現有許多張是重複投保,便「斷捨離」一口氣解約10幾張保單,僅留壽險、意外險、醫療險、防癌險等必要的保障型保單,也因此拿回100多萬,這才解決了卡債的問題。同時,于子育也強調,保險確實是儲蓄的好物,只是當初她不懂就買,導致最後不僅喪失保單原本的利息,還可能要繳交違約金,變成了經濟上的壓力來源,讓她深知謹慎使用的重要性。
剪掉所有信用卡!堅持用現金繳費
除此之外,于子育也將所有信用卡剪掉,養成堅持用現金繳費的習慣,就連家中水電費都親自到便利商店繳交,直到近年來才重新辦了信用卡,但會集中在同一張消費,每個月的信用卡帳單更是全額繳清,不再讓自己過度依賴信用卡。

于子育這時也發現掌握收支金流的重要性,自此之後她每天記帳,將大大小小的開支都記錄下來,發現自己有許多日用品重複購買的問題,還有手機APP免費試用期限過了,自動續約被扣款300、500元,這些小錢都不能忽略,累積起來就會變成大支出,便開始嚴格把關,她也會在花錢之前多問自己幾次「是否必要」,請客習慣也變成量力而為,不再過度消費。
靠「5帳戶理財法」!將所有收入分流
在弄清金錢流向後,于子育將自己的帳戶分為5個,第一為收入專戶,先是將所有收入集中到這個帳戶裡,僅留下固定支出的房租、水電、孝親費等,接著再將錢分流到其他4個帳戶,第二個為保險專戶,按時存入1年需繳交的保險費,準時扣繳。
于子育將第三個帳戶設為存錢專戶,放入每月收入的1/3,第四個為零用金專戶,若是將收入分流完畢仍有剩,就會轉進這個帳戶,平常不會去動這筆錢,僅1年刷1次本子過目餘額,最後則是旅遊專戶,因為于子育有收集50元銅板的習慣,手頭上有硬幣就會投入撲滿,當作是下一次的旅遊基金,或是拿來購買較高單價的物品,像她就因此買了一台筆電。于子育40歲之後才開始習慣用5個帳戶的分流方式理財,但卻在不到10年的時間內,就存下買房自備款,戶頭也從負債轉變為越來越多存款。


※【NOWnews 今日新聞】提醒投資人,投資一定有風險,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學習正確的投資觀念才能將損失的風險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