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位在河北省的雄安新區,是習近平及中共口中的「千年大計」規劃,是在他上任以來,主推的重點建設。雄安也被視為深圳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後的全國性新特區,還曾有「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東,21世紀看雄安」的說法。

習近平這一趟視察行程,雖然重申了雄安新區的重要性,也間接回應了外界對於雄安新區的悲觀預期和唱衰,但不斷喊話各個金融機構、科研院所等單位快搬去雄安新區,卻也讓人認為,這項「政治任務」做的只是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而當鏡頭帶到了雄安最重要的高鐵站,雜草叢生的模樣,也勾起眾人對於另外一項「形象工程」—中國高鐵那宛如惡夢的回憶。

細數下來,除了雄安高鐵站以外,位於中國雲南省的陽宗高鐵站在2016年完工後至今未曾啟用;位於江蘇省南京市但周邊荒涼的江浦站,在2011年完工後,也從來沒看過列車停靠,同位於南京市的紫金山東站也因成本、運量低等考量始終沒有正式營運。這兩個站點不僅被稱為「南京2大落魄車站」,甚至在《南京城市總體規劃》修編草案中,還找不到紫金山東站與江浦站相關文件。
中國坐擁14億人口,每年客流量相對較大,但是鐵路工程運輸客流量並未達到需求,在使用率不足下而造成虧損,先前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大眾減少出行,也加劇了這個現象。

不做造成虧損原因不僅是疫情,高鐵自身的原因也是為虧損雪上加霜。高鐵造價成本高昂,無論是前期施工還是後期維護,都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且國鐵建設資金多半來自政府財政補貼和債務融資,因此建成後需承擔較重的債務壓力與利息。
在車站建成後,營運成本也是一大筆花費,光是一個月的電費就需要耗費上百萬人民幣。除此之外中國高鐵的票價往往低於成本,導致收支難以平衡。以貴廣高鐵為例,該線路每年收入僅十億人民幣左右,金額根本無力償還貸款,因此中國國鐵集團連年都陷入窘迫境地。
另外,「這些年,中國的濫建」在過程中不僅得拆遷許多房屋建築,還得佔用農地,為民眾帶來極大損失,國家資源和資金也大量流失,甚至還出現了一句話「高鐵一通,人去樓空」,便是在指高鐵通車造成個別地區空心化。
儘管如此,中國仍計劃在今年持續投產新線路,預計今年底將投產2500公里的新高鐵路線。中國國家鐵路集團信誓旦旦強調,將「全面完成國家鐵路投資任務,充分發揮鐵路投資對全社會投資的有效帶動作用。」中國高鐵年年虧損,成了經濟的無底洞,更將中國高鐵發展項目開進了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