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柯志遠/《雙城故事》訊息量豐沛的感動旅程

陳怡蓉(左上)與曾珮瑜在《雙城故事》中兩人交換公寓。(圖/青睞影視提供)
陳怡蓉(左上)與曾珮瑜在《雙城故事》中兩人交換公寓。(圖/青睞影視提供)

文/柯志遠

真摯雋永,美不勝收,《雙城故事》這齣戲的值得關注,不只是與Netflix攜手的跨國合作背景,不只是透過國際平台陸續在190個國家、地區上線的強勢傳播效益,對於台灣在地的戲迷來說,更大的一個意義,在於對葉天倫這個現時當下不論創作意涵、能量、題旨、風格都最接地氣的旗艦型導演,又一次交出了怎樣的成績單的期待與關切。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令人無比欣慰的是,《雙城故事》不負眾望,以飽滿、厚實的內在情蘊,出類拔萃的拍攝手法(「電影感」的流暢、大氣、揮灑自如,更勝過往許多),給了台灣情調與精神在「時」(傳承延續)、「空」(在地氛圍)的一個渾然天成的解讀與昇華,並以一個靈動、討喜的故事,讓這個在地氣息飛揚,幅射,與遼闊的天地視野接軌。《雙城故事》是一個創作者終於「無招勝有招」爐火純青的進階,更是一個方方面面都具備了示範高度的精緻作品,視覺悅目,情節賞心,再加上精準至極的卡斯策略,整體成績斐然,走戲婉轉動人,走心耐人細品,不可多得,不容錯過。

從賀歲電影《大稻埕》,精緻文學劇《在河左岸》、《紫色大稻埕》,甚至《台北愛情捷運系列》,以「大稻埕」地緣關係所衍伸、深耕的「在地情感」,始終是葉天倫身跨導、編、製等多元領域作品的,一個旗幟鮮明的「最大公約數」。「大稻埕」之於葉天倫,是泉湧不竭的靈感養份,是承載故事的琳瑯舞台,更可看成他信念的初衷與出處(不論是創作的或人生的),他對於這個元素近乎「信仰」的迷戀,以及陸續產生的傑出作品,那種關係的純粹與忠貞,在台灣影視創作者中是極其罕見的,也是份外教人動容的。而在《雙城故事》中,首集開始沒多久,一場陳怡蓉困在車陣中的戲,我們在鏡頭裡看到了這個「元素」另一個成熟層次的提昇:畫面從迪化街跨出來了,一個路口的轉彎,「大稻埕」不再只是「大稻埕」,而是一個升高、放遠去看城市、101、台北、台灣…的出發點。「大稻埕」這個元素內化於故事或角色的化學效應更圓融,更深邃,也更沒有鑿痕了。

溫昇豪(左)在《雙城故事》中帶曾珮瑜吃遍夜市美食。(圖/青睞影視提供) 溫昇豪(左)在《雙城故事》中帶曾珮瑜吃遍夜市美食。(圖/青睞影視提供)

在第一集幾乎用了整集篇幅的鋪陳中,觀眾看到的大稻埕不再有那樣意正辭嚴的「使命感」,不再墊襯著以歷史榮光做為潛台詞的「企圖心」,它可愛可親了,柔軟了,平凡了,卻更加無法取代了。「大稻埕」(可看待為「台北」的縮影)做為《雙城故事》的一個城,被交代的不只是它的景觀、風貌,而是它的生態,以及這個生態背後的氣息:陳怡蓉所生長的中醫世家不言可喻的是其日常互動中所流露的,對生命的尊重與敬畏;文創Café、小酒吧、草藥店…,不再是只是符號化的面相,呼之欲出的是容納多元文化的獨特世界觀…。葉天倫對於「大稻埕」這個創作情節的舉重若輕,是看《雙城故事》第一個不得了的驚喜;而正如普羅旺斯之於梵谷,上海、香港之於張愛玲,《雙城故事》之後,可以預期「大稻埕」之於葉天倫應該譬如呼吸一樣自由,像靈魂一樣從容,是一種珍貴的「水到渠成」了。

《雙城故事》的故事架構展現了兩個「華人世界」的同、異對照,這是戲的趣味點,卻也是創作內涵的考驗,在戲揭開序幕之初,這兩個「城」(世界)的印象營造,其傳神、生動,其「直中要害,毫無廢話」,其筆觸之簡約但犀利,是令人歎為觀止的。龍劭華、陳怡蓉父女間臥房裡、診所裡的兩場對話,Jo跟前男友做愛時鄰居湯瑪森太太在門外計算她們花了21分47秒…,這些戲份都手法佳妙地讓觀眾不僅是看到她們住在什麼地方,而是體會到了那個地方的氣息,以及她們在過的生活。其餘諸如陳怡蓉以大稻埕做為「微型社會」的生活圈,曾珮瑜由職場到公寓,再到台灣話為主tone的「同鄉會」聚會…,行雲流水的寥寥幾場戲,這兩個女生的價值觀、感情觀、女性意識,以及這些內在特質對立於家庭背景的矛盾與衝突,都已經栩栩如生地逼近眼前,不論是編劇的處理或導演的駕馭,毫不見任何贅拍、冗拍,而這種充滿了「生命力」和「幽默感」卻又特別言之有物的敘事手法,全劇一以貫之,特別俐落,歡快,好看極了,是《雙城故事》一個足見功力的基調。

《雙城故事》在處理「交換公寓」這種往往難免被處理得過於「浪漫」的題材,其態度上的細膩、平實,規避了可能「膚淺化」的浮誇、矯情,是本劇另一個難能可貴的基調特質。在第一集的情節發展中,兩個主角(以及她們所代表的兩個世界)的印象構築,成為最重要的內容,諸多生活化的細節貌似不具備太明顯的戲劇張力,然而,卻緊密、紮實地讓觀眾完整地瞭解了這兩個女性主人翁的性格特質,以及在這個戲哏大轉折發生當時的心理狀態,這讓一個偶像劇、青少年暢銷書、好萊塢輕喜劇…使用過的故事框架有了足夠的寫實說服力,而這個「轉折」的發生所造成的衝擊(不只是對當事人本身,還包括週邊的所有人),才能連帶建立起其對應的深刻性。(兩地視頻通話,楊麗音乍見女兒時千言萬語卻又說不出口的一場戲,沒有太多台詞,卻意外地感人肺腑,正是來自於這種「說服力」和「深刻性」)。這種以文學性語法處理通俗、娛樂素材的技巧要領,不時可見,例如第一集內容中最造成戲劇效果的反而不是「全球最棒工作代表選拔,竟是一場騙局」的真象,而是鄰居老趙的「癌症確診」,這種描寫重點的拿捏,過濾了廉價「為戲而戲」的庸俗,是一齣戲真正能夠「深入人心」的品味與質地,更是一個創作者誠摯看待創作的態度,特別值得一提。

陳怡蓉(左)對黃柏鈞施展按摩殺。(圖/青睞影視題供) 陳怡蓉(左)對黃柏鈞施展按摩殺。(圖/青睞影視題供)

《雙城故事》才播出兩集,但有些匠心獨運的處理技巧已足以讓人眼前一亮:萬芳充滿聲音表情的「念念生母的VO.」,以及兩個女主角身處不同城市的「同框對話」…,都有著「類意識流」的韻味,為戲添了神采。兩個迥異城市背景的年輕人換了生活處境後的「易位體驗」,種種經歷後的思維歸處明顯地被導向「以家庭(家人)為一切人生的植根與出發」這樣具備強烈「共鳴性」的核心主題,這都成立了一齣優質戲劇被看到、被喜愛的「存在價值」,真正「勾」人追戲的磁吸點,不見得是所謂的「高潮迭起,劇力萬鈞」,而是一個讓觀眾的心靈、情感得以深度投射的「生命經驗」,這或許也正是《雙城故事》所努力要嘗試達成的。

《雙城故事》的演員,個個都有應該特別標誌出來的成績或突破,非常不簡單。陳怡蓉口條、神韻裡的「少女感」,出道這麼多年來始終擺脫不掉,這是她演技上的特色,卻不見得適用於所有戲路的需求,出乎意料的是,在《雙城故事》中和「李念念」這個角色從舉手投足到起心動念,竟奇蹟般「無縫接軌」,那種「人戲合一」的氣息「吻合感」非常吊詭,也非常出彩,不論對演員或對角色(或對觀眾)都是一種可遇不可求的美好的相遇,融合得無比完美(而這個角色成功地「活」出來了,故事也就成立了一大半)。曾珮瑜的「Jo」也是「活」出來而不是「演」出來的,從口條的語言切換、地域特色,到與其他角色間的互動效應(例如對母親的抗拒,發酵了對母愛的期待,那麼獨立的女生,卻因為念念繼母的一碗粥軟弱下來),細節掌握,可圈可點。兩個男主角對台灣觀眾都是久違了,也都著實教人驚豔,溫昇豪的「在地氣質」上身,其到位、鮮活,完全讓人忘記了他以往擅長的「高大上」形象,特別有溫度。黃柏鈞對於大部份的台灣觀眾或許還停留在《不良笑花》(2008年)時期那個「不太會演戲的,一身洋味的模特兒」,然而在內地多年的豐富歷練之後,再次於台灣戲劇裡現身,竟已蛻變成一個實打實以演技發光發亮的「實力派」,角色的特質、層次把握得靈活而準確,不論力道或情感,都足以吸人眼球,百分百判若兩人,十足讓人刮目相看。

●作者:柯志遠/作家,資深媒體人,知名娛樂評論家。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觀點》開拓不同的視野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public@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