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說秀琴:南征北討廟口戲 秀琴歌劇團的草根文化力

從野台登上國家戲曲殿堂,秀琴的戲曲人生,嚐盡酸甜甘苦,有朝一日更期待走向國際舞台。
從野台登上國家戲曲殿堂,秀琴的戲曲人生,嚐盡酸甜甘苦,有朝一日更期待走向國際舞台。

攝影中心、影音中心/台北報導

台灣人挺台灣味,傳統戲曲歌仔戲、布袋戲,近年來在有心人的傳承努力下,「台味」有了嶄新的氣味。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並稱為南部歌仔戲三大天團的「明華園天字戲劇團」、「春美歌劇團」、「秀琴歌劇團」,對歌仔戲的傳承、創新和付出,可以說是投注心力、不遺餘力。如果說明華園是歌仔戲的「五月天」,那麼秀琴歌劇團就像是「玖壹壹」般的潛力無限。

秀琴歌劇團為台灣南部歌仔戲三大天團之一。(圖/林調遜攝)

戲團取名為「秀琴」,意味著「秀琴」是整個團的靈魂人物。創團超過三十年的秀琴歌劇團,就是由「張秀琴」在台中草創成立。成團之初,演出的地點多在中部一帶,1990年後開始南下府城發展,迅速成為南部地區知名劇團,秀琴更獲「南部三大小生」的美名,苦旦莊金梅則有「金嗓小旦」的雅稱;『色』、『藝』兼俱的黃金三角─張秀琴、莊金梅及米雪,讓劇團每每在舞台上的演出,都能抓住戲迷的目光,全團主要團員僅僅25名,撐起南部歌仔戲市場的一片天。

秀琴歌劇團主要團員僅僅25名,卻撐起南部歌仔戲市場的一片天。(圖/林調遜攝)

歌仔戲是台灣民間文化的結晶,也是最能夠表現庶民生活和精神的代表。這個發跡於宜蘭的傳統戲曲,演出多半以摻雜古典漢詩、漢文的文言文、閩南語(台灣腔、泉州腔、漳州腔)為主的戲劇,內容蘊含忠孝節義、人情義理和歷史典故,是早期台灣農業社會重要的娛樂活動。秀琴的父親蔡嘉祿,早年也是自持了一個戲班,在鄉間農村巡迴「搬戲」,娛樂農民。自幼耳濡目染的秀琴,渾身「戲」胞活躍,14、5歲就「出道」演出,22歲更考進中視,成為歌仔戲劇團的演員。先後錄製了《慈雲太子》和《李世民夢遊記》,之後又拍攝《三進士》、《龍鳳蕭》、《花田錯》的錄影帶。有了這些影視經驗,25歲的秀琴大膽創團,投身戲曲整整41年。

秀琴14、5歲就「出道」演出,投身戲曲至今整整41年。(圖/林調遜攝)

四十餘年的戲曲人生,問她累嗎?她說,還有很多夢想沒完成,怎能喊累呢?

也是,對於一個潛力無限的「玖壹壹」來說,還有很多可能,也還有很多目標等待達成。即使2001年就躍上公演舞台,並連續入選為文化部國家扶植團隊;2004年榮獲『中興文藝獎』;2012年更以獲選「國藝會第三屆表演藝術追求卓越專案」之作品「歌仔新調──安平追想曲」登上國家戲劇院演出,都已經成就等身了,秀琴依舊戰戰競競的,為下一場的演出,做最完美的準備。

即使已經成就等身,秀琴依舊為下一場的演出,做最完美的準備。(圖/林調遜攝)

對她來說,登上國家戲劇院,只是取得了夢想的門票,努力不懈、堅持完美,才是她永恆追求的目標。愛演戲的她,也很期待像豬哥亮一樣,光榮的在戲台上謝幕。歌仔戲,是她終其一生的追求和志業。

南征北討的生活,過了大半輩子;一年365天有超過200天都是在演出,年過半百的她依然活力十足,從野台登上國家戲曲殿堂,秀琴的戲曲人生,嚐盡酸甜甘苦,儘管苦的成分居多,但總算也是苦盡甘來,有朝一日更期待走向國際舞台。

迷人的唱腔、優美的身段、華麗的衣裳、精緻的舞台成為「秀琴歌劇團」的招牌,更有戲迷稱他們為台灣的「寶塚歌劇團」。(圖/秀琴歌劇團提供)

行筆至此,秀琴還是不忘提醒我們幫她加以宣傳,本週(29、30日)在台北的城市舞台,她將帶來醉拳宗師《蘇乞兒》的劇團大戲,希望大家都能歡喜來看戲!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