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劉桂光/陪伴孩子一起面對失敗(上)

▲我們是父母、是家人,以關懷、陪伴與愛為基本。(圖/點亮協會親子營提供)
▲我們是父母、是家人,以關懷、陪伴與愛為基本。(圖/點亮協會親子營提供)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我們教養孩子,總希望他們能幸福快樂、健康富足,但是這樣的想法到最後,往往都簡化為孩子學業的成功與失敗,而教養的方法也變成了,說教遠多於方法引導與用心陪伴。如果我們願意系統性的思考,從學習者的角度陪伴孩子成長,那麼親子的關係、孩子的人生,肯定會朝向幸福快樂、健康富足的方向進步的。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人生的幸福快樂絕對不是單一事件可以成就,所以面對事情我們努力做到系統性的思考。教養孩子,我們經常依靠的是我們的經驗與知識,但這些能力卻未必能隨著孩子的成長與時代的改變而調整,所以我們需要成為一個學習者。本文先跟大家分享如何成為一個學習者?至於系統思考就留在下一次吧!

要成為一個學習者,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學習不要比較,有一次我帶著學生到一個老人安養院服務,院內的一片大白板上就寫著這樣的一句話:「比較,計較,唉唉叫!」確實是如此,生活中的成敗好壞都是相對的,隨著時間的長短,結果也會有很大的變化。如果成功需要很多經驗的累積,那麼慶祝失敗就是必要的。女兒小學時學校英文考試,她因為忘了準備而考得不好,結果我說沒準備還能考到這樣的分數,真的很棒,當晚就請他吃飯了。孩子原本失落的心情立刻轉換,飯後我再跟她討論英文的學習,她也就清楚自己的狀況,也能確實的進步了。

▲我陪著孩子體會成為一個學習者,而不是追逐短暫的成果。(圖/點亮協會親子營提供)

高中時有一次跟我說,第二天要考四科,但因為某些原因她若要準備四科,晚上就無法睡覺了。我就跟她說:「那就準備兩科,早點去睡覺,另外兩科等考試過了再好好學習。」我重視孩子的生活健康,也重視學習,但未必要在一次的考試與分數上糾結,我陪著孩子體會成為一個學習者,而不是追逐短暫的成果。所以面對事情我們要成為學習者,不要只從成敗看事情,而是看到一個學習歷程與面對態度。生活中的起落若是生命的常態,我們有責任要教孩子在起落中層層提升自我,面對我們變化萬千、難以掌握的客觀遭遇,我們應該給孩子自我精進的能力與勇氣,而不是從究責、怪罪的角度出發,習慣性的當個評判者、警察、檢察官的角色,而忘了其實我們是父母、是家人,要以關懷、陪伴與愛為基本的出發點。

成為學習者而不是評判者的好處是什麼呢?為了努力學習自然會轉化負面情緒,讓自己成為一個正向思考的人,同時將問題轉化成機會、將失敗轉化為成長的動力,也能因此激發創造力。更重要的影響是,當我們不再是評判者,而是從陪伴與學習出發,親子關係自然就會好,也藉此影響孩子的人格特質,幫助孩子成為一個值得信任、願意合作、積極成長的人。

至於如何成為一個學習者呢?《思維習慣革命》一書中有提出幾個方法:

1.我想要什麼?(為了自己,也為了他人)

2.現在我是處於評判者?還是學習者的思維模式?

3.我現在帶著評判者?還是學習者的耳朵傾聽?

4.我在做什麼樣的假設?

5.在這個時刻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們若能在平常就多做些練習,當事情發生時就可以很快的找到最好的定位,做出最好的處置了。

親子關係的經營並不容易,它的難處在於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每個人的經驗也不一樣,即便是同一個家庭,某個成功的模式,都不是一體適用的,所以需要不斷的學習。況且學習成為一個學習者,這不僅有助於親子關係,應該對生活、對工作也都有非常大的幫助吧!

劉桂光/社團法人中華點亮生命教育協會 常務理事,現任職台北市松山高中生命教育老師,經常巡迴演講,對生命價值有專業和深刻的體認。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