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亨觀點〉太陽能三合一能扭轉產業困境 順利步入獲

鉅亨網 / NOWnews
鉅亨網 / NOWnews

鉅亨網

即將整併為「聯合再生能源公司」的新日光 (3576-TW)、昱晶 (3514-TW) 與昇陽科 (3561-TW) 日前宣布,獲國發基金通過注資案,喊出合併後首年營收達 500 億元、5 年後年營收上看 1000 億元的目標,並預計合併後隔年就可獲利,不過,在國內太陽能產業仍相對艱困下,三合一後就能順利扭轉既有產業困境,步入獲利坦途嗎?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太陽能產業曾位居全球要角,惟近年來隨著中國以雄厚資本與國家機器協助、持續擴大垂直整合規模,導致台灣太陽能電池廠規模與獲利能力節節敗退,更淪為中國業者的備胎代工廠,競爭力明顯不若以往,缺乏雄厚資本與內需出海口,是台廠節節敗退,遭中國廠商迎頭趕上的主因。

當規模壯大勢在必行,3 家公司「不得不」合併成立新公司,從各自產品與業務截長補短,減少重複性的支出,提高資本運用的彈性與效率,也能獲得更佳的議價能力,透過整合各自優勢與資源共享,市場競爭力可望因此提高,引來資本挹注後,守穩台廠本身的技術優勢,才有機會與強勢環伺的中國廠商搶食大餅。

新日光董事長洪傳獻也多次強調,三合一之後並非外界所言的「電池大聯盟」,而是納入各家公司自身優勢,發揮垂直整合產生的綜效,並優化設備、降低成本,也擺脫長約與老舊設備等包袱,以嶄新姿態重新出發。

不過,三合一之後,就能一舉扭轉國內太陽能產業既有的困境嗎?從產能來看,3 家公司整併後總產能除躍居全台最大太陽能電池業者外,還可望成為全球第五大太陽能電池廠,努力拚搏打「世界盃」而以目前產業狀況來看,中國廠商仍握有太陽能市場主導權,即便聯合再生能源獲國發資金挹注,但競爭力也未必能因此與陸廠相比擬,恐怕仍不足以改變目前產業發展狀態。

據 3 家公司規劃,合併後首年年營收將達 500 億元,目標為合併後隔年成功獲利,預估到了第 5 年,年營收可望達 900 億至 1000 億元,其中一半營收來自系統業務、另一半來自模組與電池業務。市場人士預估,從新公司的營運模式來看,5 年後就算電池業務打平,光靠模組與系統業務獲利就可達 50 億元。

然而,近來台廠紛紛籌組模組大聯盟,除三合一的第二階段模組產能將擴充至 3GW(十億瓦) 外,茂迪也與碩禾合資打造模組廠,元晶的屏東大模組廠也有碩禾參與私募,台廠未來預計開出的模組產能將超過 5GW,在市場需求可能不如產能的情況下,國內模組產能過剩的隱憂也隨著新公司的成立而擴大。

除模組產能過剩的隱憂外,3 家公司營運體質雖較 2016 年轉佳,但去年前 3 季稅後虧損共超過 50 億元,聯合再生能源是否能在今年 Q3 整併完成後,順利發揮垂直整合綜效,並在明年成功獲利,還是得視國內內需市場是否隨綠能政策的推展而開花,好讓三合一能在搶食商機的同時,一點一滴發芽茁壯。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鉅亨網》 連結>>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