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陳嘉爵/上任首次國慶 蔡英文的「弦外有音」

▲總統蔡英文今在「四海同心聯歡大會」致詞 。(圖/記者林柏年攝,2016.10.9)
▲總統蔡英文今在「四海同心聯歡大會」致詞 。(圖/記者林柏年攝,2016.10.9)

文/陳嘉爵

為了這次台灣的雙十國慶,蔡英文總統做了不少鋪排,先是邀請了前總統陳水扁參加國慶大典,藉著連續接受美國的華爾街日報以及日本的讀賣新聞專訪,對中國釋放出「新四不」,再從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的口中,肯定了「承諾不變、善意不變、不屈服壓力之下、不重回對抗老路」的主張。對目前處於「冰封」的兩岸關係而言,蔡英文的國慶演說,可以說是定調在態度善意、意志堅定、不踩紅線、冷靜理性的基礎上。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麼繼蔡英文「就職主樂章」之後,「國慶協奏曲」當中,我們又聽到了甚麼「弦外之音」呢?

兩岸關係框架在區域和平與經濟合作的國際戰略觀之下

從專訪內容得知,蔡英文認為,過度依賴中國大陸的經濟現況,已經到了必須調整的時候,因此新南向政策,不但要跟東南亞國家做生意,連中國大陸與日本都是可以合作的對象。而她主動表明希望美國能持續維持亞洲的區域和平與穩定,也要求在南海爭議中展開多邊協商,並與日本展開海洋事務對話機制,以解決解決雙方的漁權爭議。可以看出,蔡英文對兩岸關係的思考,其實是從區域安全與合作的角度,尋求中、美、日之間的台灣平衡角色。這是獲取台灣利益的最佳方案,也是兩岸維持現狀的主張下,爭取台灣在國際事務能積極參予的務實做法。

宋楚瑜擔任APEC特使,體現了台灣多元民主的不同立場

相對於中國大陸以「九二共識」做為交流的前提,蔡英文認為,統一不能是台灣人民唯一的未來選項,而找來宋楚瑜擔任APEC特使,就是在告訴中國大陸,她能夠尊重宋楚瑜相對「統派」的政治主張,是因為台灣本來就是個多元民主的社會,對於兩岸關係的界定,有人認為是一國、一族、一家、或是同一個文化,也有人認為,是兩個制度、兩個政治實體、兩個政府、甚至兩個國家,因此在政治光譜中如果預設了單一且唯一的一中前提,那麼能夠跟中國大陸互動對談的人,就只會是一部分的台灣民意,而這也不會是「維持現狀」共識的台灣民意。

證明自己有堅定的抗壓能力,以「承擔」爭取認同

蔡英文說,感受到中國大陸自520以來,在各項爭議議題上展現的高度自制力,並用冷靜、理性的字眼予以肯定,只是,幾次國際參予的受阻、以及對台灣內部差別待遇的做法,讓她覺得中國大陸有走回老路的感覺。眼下蔡英文民調滑落,她不但對內面臨著經濟不振、勞資爭議、金融流弊等問題;外交上還被基本教義派批評擔當不夠;另外,用人方面也開始受到黨內質疑,內閣改組聲浪不斷,甚至撼動到閣揆林全。因此,蔡英文對外宣示力抗「壓力」而不「對抗」中國,對內高調舉行「執政決策協調會報」,以一句「承擔」向基本盤喊話,目的在於向人民證明自己的是具有抗壓能力的。

拉近台、美、日的距離,耐心等待中國大陸的善意以對

對中國大陸而言,台灣的問題必須將美國的放在一起做全盤思考,然而,蔡英文連續接受的兩家媒體專訪,一個是美國的華爾街日報,一個是日本的讀賣新聞。她一方面大談台灣的國防是維持亞洲地區和平、繁榮、穩定的基礎,並希望美國繼續透過軍售協助台灣的自主國防;另一方面,她向日本表達回復過去「台日海洋事務合作對話」機制的意願。這除了是將台灣納入美日安保條約之中的戰略思維,傳統「第一島鏈」的情報分享機制也說明了蔡英文「親美、日」、「遠中國大陸」的意圖相當明顯。

對蔡英文而言,中國大陸在還沒有使出「地動山搖」的手段之前,支持度就已經從雪崩到面臨山崩。對內,蔡英文把林全跟自己綁在一起,繼續舖陳台灣的經濟,期待在未來連任時能看到初步的成效;對外,蔡英文利用中、美兩國的角力槓桿,耐心等待中國大陸能有理性、冷靜的善意回應。正如兩岸作家陳淞山的新書「弦外有音」所揭示,我們希望這不是零和賽局,而是三贏的結果。

●本文作者為資深媒體人陳嘉爵。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來稿或參與討論,文章歡迎寄至public@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