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陶藝家獨鍾柴燒 陶博館生前最終個展

▲陶藝家夏沂汾(右)與前國立故宮博物院長馮明珠在陶博館留下合影。(圖/鶯歌陶瓷博物館提供)
▲陶藝家夏沂汾(右)與前國立故宮博物院長馮明珠在陶博館留下合影。(圖/鶯歌陶瓷博物館提供)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來自美國的夏沂汾(Evan Shaw)熱愛柴燒陶藝,首次在新北市鶯歌陶瓷博物館展出多年來的個人創作,不料在開展後不久,因病辭世,也成為他生前最後一檔個展。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美國紐約出生的夏沂汾擁有浪漫的藝術家性格,透過遊歷各國培養對美的觀點,最後定居台灣並娶妻生女。因為喜歡插花,為了取得適合的花器到處找尋,後來覺得不如自己做更快,便開始走入陶藝創作之路,又因特別喜歡大自然,因此特別選擇柴燒技法,可以保有最原始的狀態。

夏沂汾說:「陶瓷變化多端,可以仿製多種材質,不過陶還是土的樣貌最美。」多年前身體狀況不佳,憑著信仰才能持續創作,佈展時也親力親為,為的是把最好的作品呈現給大眾。

前國立故宮博物院長、也是夏沂汾個展總顧問表示,夏沂汾為了經營茶館,開始接觸陶藝,特別愛用苗栗土、金門土等台灣原礦土來製作茶具,因與鄉土結合且含鐵量較高,泡茶會特別甜。

馮明珠說,她經常看故宮完美作品,但夏沂汾馮明珠的作品有殘缺之美,充滿禪意,扣合著夏沂汾的信仰因果哲學,這是泥、火、窯共創的結果,仔細端詳可發現釉色非常豐富,越看越有意思。

「Birth in Fire:夏沂汾的柴燒陶藝」即日起至7月22日止,在陶博館3樓平台展出,共有67組件作品,其中《備忘》是ㄧ件放在窯最前面、危險又美麗的位置燒製,呈現火山爆發的特殊效果,再搭配他寫的英文詩句,彷彿看見一幕幕他曾走過的風景。《記憶》則是ㄧ個魚籠的造形,燒製7天後形成的自然流釉,當中還可見金屬光澤,獨一無二。

陶博館館長吳秀慈表示,這次的「Birth in Fire:夏沂汾的柴燒陶藝」是來自美國的藝術家,他是西方人卻深入研究東方陶藝創作,以最樸實、自然的柴燒表達他對生命及藝術的熱愛,雖然他永遠離開了,但作品會留下,有興趣的人可以把握機會前來欣賞。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