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後的鄭和 徐海鵬重現海陸絲路探險

山河探險協會理事長徐海鵬。(圖/葉政勳攝)
山河探險協會理事長徐海鵬。(圖/葉政勳攝)

文/黃建霖

翱翔於浩瀚海洋之上,朝著夢想的伊斯蘭教聖城麥加前進,明代大航海家鄭和的冒險故事,是中國航海史上最壯闊的一頁。將近600年後,時任台灣新聞社發行處處長的徐海鵬,用仿古的木造帆船「鄭和1號」展開致敬前輩前人壯闊探險,除了為了了結自己心中激昂的夢之外,也是希望能將鄭和的東方探險精神給傳承下去。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千禧年前夕,華盛頓郵報選出了這一千年來在人類歷史上影響力最大的偉人,結果曾經創造橫跨歐亞兩洲大帝國的成吉思汗雀屏中選。800年後「尋找成吉思汗遠征隊」正式出發,以徒步的方式走了一年8個月,從蒙古烏蘭巴托到黑海,橫越歐亞11個國家、總里程近9000公里。

這一海一路的兩大現代探險,都是由徐海鵬一手策畫,這一位「你主動的去未知、或相對不熟悉的地方一段時間,期望有所發現。這就是我們對於探險的定義。」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是古人對於成大事者的教誨,軍中常說合理的是訓練、不合理的是磨練。中國人認知意義中的探險,總是得像西天取經一樣必須經過九九八十一難。但在徐海鵬的觀念中,探險不但要有意志力,還必須要有想像力和創造力,從事前的準備到事後的執行缺一不可。

所以為了「尋找成吉思汗遠征隊」及「鄭和八下西洋探險隊」兩個近年華人大型的探險活動,徐海鵬當時毅然決然辭掉自己穩定優渥的工作,成立了「山河探險協會」,企圖和幾位好友重新探勘沉寂已久的「海陸絲路」。

當初決定要籌畫這兩次大型冒險時,他被人笑說是瘋子,但徐海鵬認為自己活在世紀交接之時,因此應該做一點事情。他在受訪時坦言:「四十歲的徐海鵬會辭職,絕對不是突然發生的。我沒任何一個人商量,因為我知道沒有一個人會同意的。」因此也分享了一件影響自己人生的大事,表示自己後來一系列的瘋狂舉動都可以追溯到這一次的旅行。

「剛退伍那時候自立晚報剛好辦了環球徒步的公開徵選,計畫用兩年走過全世界20幾個國家,每天晚上都露營在外面。」談起自己那一場改變人生的環球之旅,徐海鵬說,「剛開始報名時500多個,經過初選、複選、決賽,最終選了4個人出來,我是其中一個,擔任隊伍裡面的撰稿和發言人。」

就這樣徐海鵬在「走出國家光明的前途」的活動裡,和王秉泰、林文彬、巴義成等人組成徒步環球小隊,在時任時任台北市長許水德及自立晚報社長吳豐山先生的見證下,正式出發。這一次刻苦的經歷,不但養成了他上山下海的好體力以及團隊配合,還在他心中種下了一個探險的種子,並且在不惑之年時爆發出來。

身為海洋大學輪機系以及登山社社員的他,有在船上實習和玉山冬訓的經驗,再加上22歲時徒步環遊世界的獨特經歷,讓他擁有不同於同年紀他人的見識和實踐力。徐海鵬也把自己所學全數教給徵選出來進行「尋找成吉思汗遠征」的6位同學,而自己也開始著手打造「鄭和一號」,在跑了全球數十家造船廠後,終於在海南當地請8位年過半百的老師傅訂造了一艘木帆船。

令人驚訝的是,談到她人生中大大小小的任何冒險,徐海鵬在提到行前準備時總是說的天花亂墜,幾乎每一個細節都不肯放過,但是出發後的點滴卻往往簡單帶過,仿佛那些路上的苦都不足道。他表示,任何時候籌備都是最辛苦的,隊員之間的協作、對路線的理解、裝備的應用選擇、以及吃的東西,要閱讀大量相關的資料,「要預想到任何可能發生的問題,因為假設漏掉了都有可能變成災難。」

徐海鵬笑說準備是最辛苦的,所以只要撐過了接下來就輕鬆了。而正是在這些準備過程中,徐海鵬閱覽了大量古籍資料以及前人的著書,極大的增廣了自己見聞,聽他談起中亞沙漠和歐洲雪地就像是身歷其境一般,非常有畫面感。另外,聽他講解駱駝的生活起居或是成吉思汗打花剌子模的天寶遺事,也都能見識到他旁徵博引的知識。

在他爽朗的笑聲中,我們彷彿看到一個樂天知命的知識份子,他似乎就是林語堂口中的那位睜著眼睛作夢的中國哲學家,「他並沒有虛幻的憧憬,所以無所謂醒悟;他從來沒有懷着過度的奢望,所以無所謂失望。」

歐美總鼓勵年輕人單獨去進行一次壯遊,認為刻苦的旅行能讓他們開開眼界、認識到世界廣袤,並從中學到很多解決事情的方法。但東亞國家主流思想則是偏向按部就班的人生,穩紮穩打用團隊去排除萬難,就連登山也是比較多採用喜馬拉雅式的圍攻。但許海鵬告訴我們,中國人骨子裡並非沒有自由不羈的冒險精神,從成吉思汗、鄭和的身上我們都能看到傑出探險者的靈魂,這也是他創立「山河探險協會」,並整合策畫這麼多活動的目的。

近年這一名老鬥士過得比較平淡,但其實他心中的冒險魂仍還沒有熄滅,他也透漏自己有在準備下一次的活動。而對於陳彥博等人組成的南極長征隊他也不吝於給予指教和建議,認為成敗與否仍是在於整個團隊的向心力,也希望他們能排除萬難撐下去,因為只要能成功回來,對於自己的人生一定會有質的進步。

距離民國七十六年十月八日,四壯士在完成22國、15000公里長征已經過了30幾年,但東方人的探險精神則透過這一系列的探險活動下傳承了下去,而徐海鵬無疑是當中最重要的一個舵手。他曾在筆記本上寫下:「每天完成一件接近夢想的事」,如今看來不但是他的自我期許,也為現代的戶外探險立下了一個精神指標。

吳豐山社長在30周年後追憶當時4人的壯舉,做了一首打油詩同樂,如今看來不只適用於徐海鵬等人,也很適合勉勵後代的冒險者。

  記得當時年記小

  不怕吃苦又耐操  

  環遊世界是美夢  

  人生至樂莫若錄取了

  全部家當一背包

  揮別親友面微笑

  要走千山和萬水

  我們卻有雄心加笑傲

  攸忽徒步變苦行

  三餐尤其傷腦筋

  賞心悅目有山川  

  可是心中偶而見陰影

  走過一國又一國

  穿越大城和部落

  世間風情萬萬種

  畢竟寂寞客心難消受

  餐風宿露不算苦

  臭汗直流當吃補

  寒風徹骨可咬牙

  只恨沒有家鄉醬瓜吃

  沒吃醬瓜吃土豆

  吃得最多是熱狗

  偶而煮頓牛肉麵

  總之將就將就再將就

  兩年苦行艱難過

  壯舉聖盃在前頭

  二十二國留足跡

  終於壯士凱旋歸故國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