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楊威利/公然叫囂入侵可以嗎?可以!

一般習以為常的軍隊人道救援等任務,戰時可搖身一變成為入侵鄰國的空中機動載具,美軍介入美洲各國的軍事力量一般由南方司令部指派。(圖/美國南方司令部)
一般習以為常的軍隊人道救援等任務,戰時可搖身一變成為入侵鄰國的空中機動載具,美軍介入美洲各國的軍事力量一般由南方司令部指派。(圖/美國南方司令部)

文 / 楊威利

先說結論再論述。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南美洲被美國視為後院。

※國際政治的現實與我可以你不可以。

※軍事評論之外。


新聞

1月底,國際間傳出南美洲國家委瑞內拉政局動盪,美國總統川普打算出兵,入侵委國的新聞;雖然台灣人普遍不關心國際新聞,但委國的情勢還是很值得我們探討。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波頓,日前被媒體拍到出兵5000人到哥倫比亞的記事本,引發大眾討論。(圖/美國國防部)

中南美洲被美國視為後院。

美國自從獨立後因為兩大洋的隔絕,基本上是沒有外敵入侵的威脅,有些評論以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襲珍珠港以及1942年占領阿圖島為例,說明美國也遭受過入侵,但從嚴格的定義上來說,本土並未遭受到任何攻擊(911事件除外)。

一國的生存靠武力,發展靠經濟,而軍隊的首要目標便是防範外敵的攻擊,承平時期軍方會設想許多應對方案,除了因應外敵入侵後的作戰外,先制打擊(Preemptive Strike)也是一種選項。這種方式也就是先發制人,更直白一點來說就是入侵鄰國。讀者可能很難想像,美加兩國和平相處但是美國軍方曾經研擬過入侵加拿大的作戰方案。一國入侵他國當然是政府的決定,軍人插不上嘴,但是當政府高層問軍方有無入侵作戰計畫備便時,軍方高層必須答有,具體細節當然需早研擬完畢。

再翻開美國二戰前歷史,可以發現美國都是在拓展-西部大開發(印第安人與美洲與野牛倒楣)、新墨西哥州、德州、路易斯安那州等等的史蹟都是,這種擴張行動還延伸到海外,例如美國怎麼取得夏威夷、菲律賓的?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去查一查。

中南美洲由於地理因素因此一般被美國視為後院,其他國家休想染指,這種狀況以1823年發表的門羅主義最為經典,直白的就是歐洲人管理歐洲事務,美洲事務我美國來!後續中南美國國家陸續獨立,且各國國民民智大開時,美國比較不會這樣子公然與赤裸裸,但碰到緊急時還是會出兵-入侵鄰國。

在20世紀時美國有三次入侵美洲國家:1961年以中情局(CIA)訓練的民兵登陸古巴、1983年雷根總統下令入侵格瑞那達、1989年老布希總統入侵巴拿馬,推翻諾瑞加(Manuel Noriega)政權。以上三起戰爭被國際國者認為,這是美國門羅主義的現在版,美洲是我美國後院的具體維護表現。

國際政治的現實與我可以你不可以。

在第二次大戰,各國喪生眾多人命與慘重的經濟損失後,一般來說一個國家不會以戰爭、甚至是入侵鄰國作為政策選項,二戰後後成立的聯合國與其他國際組織,也就是希望透過對話、談判、協商等方式,降低各國使用武力的機率。然而國際上的現實卻是,萬一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動武時呢?無解。

1954年法國與越南發生的奠邊府戰役、以及與阿爾吉利亞的戰爭,英法兩國在1956年發動的運河之戰,美國1965年介入越南,蘇聯1979年入侵阿富汗等,國際組織有何表示?有的。發表譴責!

在光譜的極端也就是發動戰爭之際,事實上一國能改變他國政策的還有許多手段,例如經濟制裁、政變、贊助反對派、派遣軍事顧問、提供軍事訓練、場地、軍火供應等等。以上這些介於戰爭到談判的各種外交/軍事手段,我們都可以在越來越發達的媒體中看到,美國政府在中南美洲國家所施加的痕跡。這兩個例子可提供讀者去挖掘:美國-伊朗-尼加拉瓜桑定政權的關係為何?前智利總統阿葉德在1970年前與美國的關係為何?

美國外交/軍事政策上另一個特色是「拉一打一」以及「用後即丟」,冷戰時拉攏伊朗巴勒維王朝對抗蘇聯,當時軍援伊朗F-4與F-14等新銳戰機。待何梅尼推翻巴勒維後,又拉攏伊拉克海珊對付伊朗,期間發生海珊政權以化武對付境內庫德族人-視若無睹,1987年巡防艦史塔克號受到伊拉克攻擊後也頗低調。在1988年兩伊戰爭結束後,於1991年以及之後的第二次伊拉克戰爭中,一舉推翻海珊-簡單的說,世界各國的領袖與政情,彷彿都是美國總統與白宮幕僚間的一枚棋子,當用則用、不用則捨棄。

回到委國情勢,目前被西方媒體泛稱為獨裁者的委瑞內拉總統馬杜羅(Nicolas Madure),是前總統查維茲(Hugo Chavez)過世後,民眾以民主方式當選的,當然委國反對派並不承認這種選舉結果。但是更讓人驚訝的是,美國早在布希總統,以及之後的歐巴馬政權就持續資助委國反對派。

天阿,以贊助他國反對派意圖干預他國選舉,這樣子沒事?沒事,因為他是美國、他說了算。因為我美國可以,你不可以。為甚麼?因為我的傳統軍力與核子武器都比你強,來,換你。

軍事評論之外。

在後續的新聞中,我們可以發現,媒體披露美國可能入侵委國的兵力至少要25000人,而白宮國安顧問波頓(John Bolton)則被媒體拍到手中筆記「派5000兵力去哥倫比亞」的報導,接續媒體就派兵人數多寡有所爭辯,而有些台灣評論也指出,根本不用那麼多兵力就可以擺平委國軍隊。

這類軍事評論相當著重在細節但對大方向卻完全漠視。以美國入侵格瑞納達與巴拿馬為例,大家都很注重美軍特戰兵力、空中機動作戰、運兵、海空兵力支援等等表現,卻完全忽略這是一場侵略戰爭。

入侵巴拿馬的軍事行動代號正義之師,一般認為這是不正義的軍事作戰,圖為進入巴拿馬城的M113裝甲運兵車。(圖/美國國防部)

這種情況其實很荒謬,因為即使委國或是其他國家的政權更迭,到底損傷了美國哪種利益?以委國來說,美國對委國的貿易是逆差還是順差?觀光客是哪一個國家比較多?還是基本上是為了委國的石油?美國相關企業要獲得開採權或是經營權,若政權更迭迫使經營遭困而不得不介入?好像是。

以20世紀的角度來看18、19世紀的殖民主義或是帝國主義,大家會覺得英法之類強權,對無論是原料、物資或是黑奴等的強取豪奪,是相當可惡與卑劣的行徑。但問題來了,目前還是有國家以各種巧妙的方式強取豪奪,卻不見媒體大肆抨擊,反而只在意要多少兵力去介入他國內政,試問這世道是怎麼了?

這種景象好比鄰居間有衝突,第三方不去關心衝突原因卻只在意,鄰居要用多少兇器才能致對方於死地一樣的荒謬。這是國際政治上的現實也是西方主流媒體的悲哀。

●作者:楊威利/資深軍事評論員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觀點》開拓不同的視野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public@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