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仔內/自由!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

▲美國總統川普自上任以來,多次槓上傳統媒體,指對他不利的所有新聞都是假新聞。(圖/翻攝自川普推特)
▲美國總統川普自上任以來,多次槓上傳統媒體,指對他不利的所有新聞都是假新聞。(圖/翻攝自川普推特)

記者張志康 / 綜合報導

日前,總統蔡英文在鄭南榕的追思紀念會上表示,讓言論自由成為台灣共同的DNA,讓轉型正義落實在島嶼的每一個角落,這就是30年後的今天紀念鄭南榕最好的方式。但話鋒一轉,指出目前台灣有來自外部的假訊息,假自由之名,行傷害自由之實。「利用台灣的言論自由,侵蝕我們所擁有的自由,這種事情我沒有辦法接受。」蔡英文如是說。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西元1793年,法國大革命時期吉倫特黨領導人之一的羅蘭夫人(Madame Roland),被政敵送上斷頭台時,對著自由女神像鞠躬,說出一句名言:「哦!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在200餘年後的今天,這句話依然發人深省。

為什麼民主與自由往往被相提並論?理由很簡單,所謂的民主,就是一種妥協。在一個民主政體中,每個個別的公民,都有自己不同的價值觀與信念,透過簡單的「少數服從多數」原則,求取「最大公約數」。因此,民主的最大價值在於妥協之前的暢所欲言。當不同立場、不同想法的人們,可以因為擁有自由,充分地表達自己的立場與想法,才能夠透過民主的程序,取得最符合民意的結論。

1940到1950年代,美國麥卡錫主義盛行,打著反共與國家安全的口號,肆無忌憚地「調查」、「逮捕」、「審問」那些可能有親共傾向的人,甚至利用這種方式,排除異議人士與批評者。

1950年代到1980年代的台灣,許多異議人士、主張台獨的人士,都因為「國家安全」的理由,遭逮捕、遭囚禁,甚至遭處死,相信很多人的記憶猶新。在那個威權統治的年代裡,仍然有著對民主、對自由抱持著希望的人們。那麼,時序到了2019年,經過兩次政黨輪替的台灣,民主就禁不起「不同意見」的挑戰了嗎?

今年3月17日,行政院長蘇貞昌視察高雄鐵路地下化時,談到立委補選時的「柚子倒水庫」事件,怒批獨立機關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誰都管他不到,但他也什麼都不管!」次日NCC主委詹婷怡被詢及蘇揆震怒時,還答稱:「我們會持續努力。」言猶在耳,4月2日便掛冠求去。

據瞭解,蘇揆一直不滿NCC對於防治假新聞毫無作為,尤其遲遲不對中天新聞開罰。但對NCC委員而言,「假新聞」是全球議題,若任意開罰媒體,就會觸碰新聞自由議題,不僅於事無補,反倒可能引出更多爭端。然而蘇揆顯然不這麼想,才會引發詹婷怡「被辭職」的議論。

話再說回來,國家元首在「言論自由日」談所謂的「假新聞」,某種程度上來說,非常諷刺。若與前述NCC的事件連起來看,我們不知道這是不是為了未來可能的新聞檢查做準備,但如果一個國家,或說一個民主的社會,只有一種論調、只有一種聲音。那麼,2019年的台灣,除了執政黨與總統的名字不同外,跟1950年有什麼差別?

「假新聞」影響了2016年的英國脫歐公投,也影響了2016年的美國總統大選,甚至北歐的瑞典、南美洲的巴西、東南亞的馬來西亞,都是受害者。可是,能不能因為假新聞氾濫,就將所有對執政者不利的消息,全都打成「假新聞」?從美國總統川普迄今仍不斷指責包括《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NBC、ABC等主流媒體來看,這顯然不是個好主意。

刻意以「政治正確」或「政治不正確」為出發點的新聞,算得上是新聞嗎?當然不能算。但如果因為別人的意見或政見與自己不一樣,就將其視為「假新聞」,也是矯枉過正。

昨日蔡英文在臉書回應那位留言的媽媽時說:「我們不能忍受錯假訊息,尤其是當來自外部的力量,試圖干擾台灣的民主,侵蝕我們的自由時,我們絕對不能默不作聲。」正所謂說得好、不如做得好,我們希望蔡總統不會用新聞審查或是干預媒體的手段,營造寒蟬效應來阻擋假新聞。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