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安妮華達! 法國新浪潮之母的最後一堂課【上】

▲《安妮華達 最後一堂課》本片的結尾也很巧妙地選用了安妮華達與JR的前作《最酷的旅伴》當中,一場兩人並肩坐在無人的海灘,任風沙慢慢模糊、消失的鏡頭(圖/天馬行空)
▲《安妮華達 最後一堂課》本片的結尾也很巧妙地選用了安妮華達與JR的前作《最酷的旅伴》當中,一場兩人並肩坐在無人的海灘,任風沙慢慢模糊、消失的鏡頭(圖/天馬行空)

文 / iLOOK電影雜誌

安妮華達(Agnès Varda)一九二八年五月三十日出生於比利時,在成為法國新浪潮主力前,曾擔任平面攝影師,也因此造就了她的作品不斷在圖像及影像形式間流動。華達從二十世紀活躍至二十一世紀,一生執導劇情、紀錄片和短片總計超過四十部,以跳脫傳統的思維與前衛手法,奠定在法國電影圈的地位。作品橫掃坎城、柏林、威尼斯等各大影展,更於二○一七年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最高成就。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九五四年與亞倫雷奈(Alain Resnais)合作的《短角情事》La Pointe Courte可說是安妮華達的電影創作起點與母題,初試啼聲便嶄露其在創作構圖與形式上的巧思;一九六二年驚豔坎城影展的作品《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以近乎同步的即時電影手法、細膩的影像構圖,伴隨物件、隱喻以及情緒和敘事的鋪展,讓觀眾跟隨女主角經歷一段微型的自我追尋之旅。

▲《安妮華達 最後一堂課》安妮華達甚至在片中,帶領觀眾重返桑德琳波奈兒當年在電影《無法無家》的「流浪」現場(圖/天馬行空) ▲《安妮華達 最後一堂課》安妮華達甚至在片中,帶領觀眾重返桑德琳波奈兒當年在電影《無法無家》的「流浪」現場(圖/天馬行空)

一九六九年安妮華達隨丈夫傑克德米(Jacques Demy)移居加州,拍下《獅子、愛、謊言》Lions Love,將虛實摻半的手法發揮到極致,以法國新浪潮藝術家之眼,記錄下美國一九六○年代後期的政治社會風暴,精準捕捉了那個時代的精神。

一九七五年以自家附近日常風景出發的作品《達格雷街風景》,則是一部帶有華達個人色彩的人類學影像紀錄,捕捉麵包店、肉舖、裁縫店、美髮院等商家日復一日的營運常態,也邀請店主談論自己的出身、婚姻、創業經過,本片也預示了華達往後持續拍攝底層人民的志業。

▲最酷的旅伴(圖/天馬行空) ▲最酷的旅伴(圖/天馬行空)

一九八七年與女星珍寶金(Jane Birkin)合作電影《千面珍寶金》,跳脫制式傳記電影框架,延續著極富實驗性的電影風格,透過揭露女主角對演戲的感想、導演自身和拍攝團隊的入鏡,角色和導演討論拍攝方式,賦予全片後設的角度,甚至依照珍寶金本人的心願,安排法國電影新浪潮男星尚皮耶李奧(Jean Pierre Leaud)和她演出對手戲。此外,在拍攝《千面珍寶金》時,珍寶金提及了她所寫的戀愛故事,更成為華達作品《功夫大師》的靈感,甚至別出心裁地邀請兩人現實生活中的家人一同演出,包含:珍寶金的女兒夏綠蒂甘斯柏(Charlotte Gainsbourg)、華達的兒子馬修德米(Mathieu Demy),在華達一貫的流暢影像風格和充滿溫情關懷的視角捕捉之下,充分刻劃中年女性惶惑的感情世界,以及青少年的叛逆與情慾探索。

二○一七年,年過八十的安妮華達與美國視覺藝術家JR合作,展開一場行動藝術之旅,並拍攝成紀錄片《最酷的旅伴》,片中相差五十歲的兩人之間幽默又充滿哲思的對白,以及饒富人性關懷的藝術理念,除了在坎城影展大獲好評,也一舉入圍奧斯卡最佳紀錄片。二○一九年三月二十九日安妮華達離世,享壽九十歲。以上這些作品也都在安妮華達的最後一部作品《》 Varda by Agnès中出現,本屆台北電影節也選映了上述幾部作品,特別推出安妮華達回顧專題,將再次帶領觀眾一同重溫安妮華達的創作軌跡。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