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報報/漲姿勢!看李安新片前你需知道這幾個問題

漲姿勢!看李安新片前你需知道這幾個問題。
漲姿勢!看李安新片前你需知道這幾個問題。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李安導演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將於11月11日在大陸上映,與北美同步。但早在『120幀/4K/3D』規格一公布,就備受業界與媒體關注。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新京報報導,除了格式和題材,看這部電影前,有幾個問題你需要知道。

1 我們為何關注《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大陸國內媒體期待李安引領好萊塢


作為替華人社會實現『奧斯卡迷夢』的導演,李安是大陸國內許多電影人和影迷的『理想自我』。對大陸國產片的怒其不爭,更反向助推他成為輿論場中的標竿偶像。因此即使是《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這樣一個完完全全的美國故事,也被大陸國內媒體投注了太多的自我期許。他們期待李安不但在藝術上也在技術上引領好萊塢,在技術遍布日常生活每個角落的今天,後者的成功也許才是更為關鍵的。於是當這部影片在美國遭遇大面積口碑滑坡後,大陸國內輿論為李安的辯解或對他的批評都像是一種自我防衛的應激反應。

2 李安為什麼會想到透過提高幀率來增加真實感?

他意識到了3D電影真正的缺失


實際上李安的想法並不新鮮,七十年前法國電影理論家巴贊就提出了『完整電影』的概念,在他看來電影源於封存時間的『木乃伊情結』,將朝向『聲音、色彩、立體感一應俱全,完整無缺地再現現實』的方向發展。

自《阿凡達》之後3D電影實際上再次遇到了幾十年前的困境,大銀幕裡的3D因為與觀看現實世界的比例不同,很難被錯認為真實的。而在對縱深維度的使用上,3D也無法突破2D電影對縱深調度、景深運用的種種發明,實際上至今也沒有人系統發掘出3D電影自身的美學特點。因此李安試圖透過提高幀率(每秒達到120幀,傳統是每秒24幀),讓觀眾無法區分銀幕和真實環境的努力,可以說是意識到了3D電影真正的缺失。

3 提高幀率的技術能像3D那樣廣泛應用嗎?

應用是為了美感而不是炫技


想要真正進入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思考的是李安想要『讓電影成為真實』的技術在影院中是否可能,而這又將把電影帶向何方。

實際上,增強真實感的技術並非一經發明就能融入電影,超乎許多人的想像的是3D電影在上世紀20年代就已經出現,在上世紀50年代還聲勢浩大地發展了一陣,卻隨即淪落了幾十年。會出現這樣的情形,是因為任何電影形式一旦形成,就會根據自身的條件,形成比真實更加迷人的系統。

例如無聲電影中充滿活力的身體語言、黑白電影由不同灰度和打光形成的迷人光暈、膠片電影豐富的色彩層次和顆粒感,都可以看做對畫面不夠真實的補償。難以否認這些相對『老舊』的電影形態呈現出的美感。然而一旦技術改變,這些以前的特色和美感也就不復存在,所有拍攝方法、觀看慣例和影院形態都要變化。這就如同在棋類遊戲中增加了一條規則,那麼不但以前所有的排兵布陣都無法成立,遊戲是否還能繼續都很難說。



4 電影真的能讓觀眾混淆銀幕與現實嗎?

本身無法達成甚至暴露缺點


只要觀眾還能區分電影畫面和現實,電影就依然是隔著距離的銀幕上的故事,那它就不可能超越用平面表現立體的2D電影的手法。然而僅僅讓畫面無限清晰就能讓觀眾混淆銀幕與真實嗎?大銀幕、影院這種隔著距離的放映觀看形式,很可能本身無法達成這一目的。而從北美觀眾的反應來看,這種技術目前暴露的更多的是它的缺點。

5 李安的嘗試還可能帶來什麼影響?

即使在影院失敗也能應用於其他領域


人類就是在一次次創新和實踐中改變這個世界的。李安在電影技術領域的探索必然會被載入影史。即使這種技術在影院中失敗了,它也可能在虛擬實境(VR)、增強現實(AR)中獲得運用,也許經歷了從無聲到有聲、黑白到彩色、窄銀幕到寬銀幕一次次浴火重生的電影,也有離開盧米埃爾兄弟創立的影院放映,重回愛迪生發明的電影視鏡(1894年製成的一次只能供一人觀看的機器)的一天。當然,那可能就不再是我們今天所理解的電影了。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