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子島系列之二/聞得到的人情味

▲社子島上沒有便利商店,但走幾步路就會有間傳統的雜貨店。(圖/記者陳俐穎攝)
▲社子島上沒有便利商店,但走幾步路就會有間傳統的雜貨店。(圖/記者陳俐穎攝)

記者陳俐穎 / 綜合報導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延平北路六段連接到七段,隨著公車路線慢慢行駛,街景就開始改變,延平北路七段、八段、九段,是社子島的範圍,越往裡走,就能看到越來越多的農田浮現在眼前,平房、三合院、鐵皮屋工廠充斥在這片土地上,有些人家的屋簷上,甚至還爬滿了絲瓜的藤蔓,光看這副景象,還以為是哪個鄉下的農田,但這確確實實是位於首都台北市的轄區內。





看看台北市區,高聳的水泥建築加上玻璃帷幕,就連捷運線或許都在大樓的縫隙中求生存,許許多多的台北人,或許已經想不起來,上次看到遼闊的遠方風景是什麼時候。實際踏上社子島的土地,許多居民都坐在家門口外的長椅聊天,說說笑笑,鄰里間互相認識,閒話家常關心彼此生活,或許這就是城市裡少有的歇腳處。







▲許多居民會聚集在河岸旁聊天。(圖/記者陳俐穎攝)



由於禁建將近半世紀,社子島上沒有超商,沒有時髦的店鋪,有的是許許多多的小雜貨店,多半是家族經營。走進一家路邊的雜貨店「買個涼的」,顧店的是白髮蒼蒼卻十分有精神的奶奶,她要記者猜猜她幾歲,意外的是,看起來頂多70多歲的奶奶,已經高齡90,卻還是固守著這家小雜貨店。



「老人家加減做啦。」奶奶說,這家雜貨店已經開了50多年,房子一落成時就有了,樓上是住家,平常就是賣些飲料、小點心跟菸給住附近的人,從年輕的時候就開始顧店,現在年紀大了,媳婦也會幫忙。提到家裡人,奶奶難掩笑意的說,大女兒在美國當教授,已經70多歲了,說美國人還不讓她退休,提到女兒的成就時,滿是驕傲,或許在這樣的小村落,有個前往海外深造的後輩就是件值得炫耀的事情。



除了大女兒外,奶奶還有兩個兒子,也都住在社子島上,並在當地工作,還已經有了個叫「阿祖」的曾孫。提到徵收,「住新房子很好呀!」臉上浮現老一輩對開發的期待。奶奶感嘆說,「我想我大概是看不到了」,她說,自己的兩個兒子都在附近的工廠做事,也住在附近,大家就近照顧,鄰居也會來串串門子聊聊天,這樣的生活很愜意。



從延平北路九段的雜貨店,慢慢往回走,不同於台北都市的悶熱,炎夏的社子島,沒有太陽照射的地方,竟然還有些涼意,遇到把記者誤認成隔壁家孫女的婆婆,就這樣開始聊了起來。



婆婆說,她本來就是社子島人,之前跟兒子搬到蘆洲的大樓去住,現在孫子上國中,不需要照顧了,就回來老家,「住這裡多好啊!想出門就出去外面走走,自由自在。」婆婆的腳曾經開過刀,加上年紀大,走路移動都有些吃力,現在住家就在一樓,讓婆婆與杵著拐杖的爺爺起居方便不少,至少能互相照顧。回憶之前在蘆洲,雖然住大樓,但想到要出門都覺得麻煩。



「徵收不會那麼快啦!」婆婆說,社子島上居民同意的可能不到三成,這次徵收的條件給的那麼差,甚至比之前郝龍斌當市長時給的條件差,當地就連擁有很多土地的里長都不同意,更何況對他們這種有房沒地的人,根本沒有任何益處,加上她腿腳不方便,以後徵收後要住集合住宅,也讓她覺得十分憂心。



「我們現在兩個人這樣也很好啊。」在路邊聊了一陣子,婆婆熱情的邀請進屋喝杯咖啡再走,「這咖啡是我大女兒買的」提起兒女,婆婆臉上浮現出笑意,她說,目前的生活都還能自給自足,要煮飯就坐公車去社子買菜,公車路線也多,很習慣這樣的生活。



在社子島這塊土地上,是許多老人家安養天年的居所,閒暇時間坐在路旁,跟鄰居聊聊天,去雜貨店串串門子,最簡單的,也是最幸福的,開發之後,建起高樓,這些小幸福還能繼續留存嗎?居民的生活真的有變得更好嗎?這些都是需要深思的問題。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pp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