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聲/新住民之聲:準越南人

爸爸是緬甸華僑,媽媽則是越南華僑的饒小林(圖/鄭聿庭攝)
爸爸是緬甸華僑,媽媽則是越南華僑的饒小林(圖/鄭聿庭攝)

初聲記者/綜合報導

饒曉林|準越南人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小時候皮膚比較黑,很多人就會問我是從哪裡來的,」曉林回想自己國小階段特別介意他人眼光,「會覺得自己是不是比別人低下一等?」哥哥也因為膚色黝黑,曾被同學取了個「泰勞」的綽號,因此高中以前哥哥不愛說話,特別抗拒提起媽媽來自越南一事,「雖然我沒有遇到這狀況,但我就是打死都不講,大概到五六年級才有跟同學說過。」

曉林形容這樣的情境,就像被籠罩在社會無形的壓力底下,即使從小媽媽就會自然和她說越南話,但她小時候相當排斥學習越南語,「就是根本不想學,可能覺得那是次等文化吧。」

在國高中階段,曉林心境開始產生變化。媽媽創建桃園市越配權益促進會,協助新住民適應生活,母親富有正義感的形象就此深植在曉林心中。她認為自己與母親的關係像是姊妹般,時常與媽媽分享生活大小事,「我都會說我想當越南外交大使!」曉林笑著說,媽媽聽到她說這些話,也會特別欣喜。

曉林有些不好意思地說,原本自己的生活漫無目標,在高中歷史老師的鼓勵之下,她才開始頻繁參與媽媽為越配辦理的活動。從身為旁觀者到深入認識越南文化的過程,曉林認為歷史老師是她的恩師之一,除了促使她積極接觸東南亞文化,也是讓她逐漸建立自信的重要契機。

自此之後,曉林會要求媽媽帶她回越南玩,但哥哥曾經被言語霸凌,排斥接觸東南亞文化,所以多數時候都不願同行。曉林坦言,哥哥在求學階段遭受同學不友善的對待,也沒有遇到特別的老師給予啟發,在環境影響之下,對新住民子女身份的認同感自然會與她不同。

曉林從國小的「打死不講」,到國中開始會和同學提到媽媽是越南人,高中、大學階段則在自我介紹時就直接告訴大家。YM第一次見到曉林時說:「她說話有散發出一種自信的光芒。」如今她能用堅定的眼神訴說自己的故事,「我覺得自己是臺灣人,有時候也是越南人。」(政大學聲 陳之琳、劉于婷、許靜之、李宜恬、阮怡婷)

爸爸是緬甸華僑,媽媽則是越南華僑的饒小林(圖/鄭聿庭攝)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