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黃創夏/戰狼變蜜獾,預知習帝國悲歌

▲分析認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神似日本的東條英機,將帶領其帝國走向末路。資料照。(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分析認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神似日本的東條英機,將帶領其帝國走向末路。資料照。(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文/黃創夏

中國的被迫害妄想和創傷後症候群到底有多深?且看他們一方面張牙舞爪在亞太地區欺凌台灣、香港、新疆、西藏和蒙古,表現得好似天朝復興;另一方面,卻又動不動「不吃這一套」、「八國聯軍」、「辛丑條約」‧‧‧內心的自卑和挫折表露無遺!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就在這樣極度自卑的內在,只能靠自大掩飾恐懼狀態下,全世界開始更清楚的看透:中國根本不是「戰狼」,只是本能地就只會戰鬥,而且往往是愚蠢戰鬥的「蜜獾」,「蜜獾」,是金氏紀錄中最無所畏懼的動物,「不是被別人打死,就是想打死别人!」

就在這樣的「蜜獾式被迫害妄想症」病情惡化當中,習近平的「大習帝國」越來越自我麻痺,已經不像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那一輩的共產黨百年前的創黨先輩,是深刻檢討中國封建式帝國帶來的先天不足與後天失調,因此決定要革故鼎新(雖然方向有所錯誤),而不是一味地只會潑婦罵街,賴在地上,像阿Q一樣只有「精神勝利法」!

當下的「大習帝國」越來越像金小胖的模式,坦白說,全世界現代化的國家,看了還真是有點辛酸,想不到中國的民族主義越走越是回頭路,否定了鄧小平,學不來毛澤東、背棄了孫中山,最後,只是越來越像慈禧太后的那一種愚昧和狂妄。

這樣的情況,任何人都知道「大習帝國」已經走向自毀的道路,特別是近日以來的「蜜獾外交」,簡直是自找死路,複製日本軍國主義的東條英機敗亡之路!

搞外交,當然未必都要「彬彬有禮」,1960年代,前蘇聯總書記赫魯雪夫率團到紐約參加聯合國大會,當時已經是美蘇冷戰的高峰,在美國安排之下,美國安排美國盟邦陸續站上大會講台上痛罵蘇聯,連續好幾個小時。

赫魯雪夫都雙手環抱在胸前冷笑以對,直到連菲律賓代表都上台指著赫魯雪夫的鼻子大罵是「海盜」,赫魯雪夫終於「震怒」,輪到他上台了,他脫下皮鞋,用力敲打講桌,震驚全場。

有些人鼓吹說,中國共產黨的楊潔篪近日在阿拉斯加的表現,就是習近平效法當赫魯雪夫,粗魯表達對西方的蔑視。

若是真的這樣盤算,習近平可真是東施效顰了。

習近平當時正在文革被下放,沒讀太多書吧,恐怕不知道在1960年那個時代,蘇聯有許多領域是遠遠超越美國,不但在核武發展上領先美國,有了數量超越歐美的氫彈,還正在製作人類史上空前絕後,威力超過3384顆廣島原子彈的「沙皇炸彈」,在高科技上更是率先發射人造衛星、第一個太空人加加林成功飛出大氣層、傳統武器上的坦克和核子動力潛水艇,在質和量上都超越歐美的總和、扶植的越共更在中南半島把美國搞到灰頭土臉‧‧‧當赫魯雪夫在聯合國撒野時,可是有紮紮實實的國力當後盾!

習近平帶領的中國,行嗎?晶片等核心技術、各種高科技能力、遠遠落後歐美,只能靠著偷拐搶騙‧‧‧習近平竟然以為自己是赫魯雪夫,笑話!

事實上,楊潔篪和布林肯在阿拉斯加的演出,更像是80年前的故事重演,太平洋彼岸的兩大強權,正邁向終需一戰的發展,而習近平的嘴臉更像極了1941年的日本軍國主義首相東條英機。

1941年7月,當時的美國和日本關係緊張,貿易談判遲遲沒有進展,而當時的日本已經在中國大陸打到了東南半壁,也已經進軍中南半島的越南了。

當時美國國內依然有反對參戰的「門羅主義」聲浪,對於日本東條英機政府的態度不夠強硬,因此日本也存有和如今習近平的幻想一樣,也許可以靠找到一些華爾街和華盛頓的老朋友居中,各國對於當時美國總統羅斯福反侵略的決心,也有所懷疑。

當時的英國首相邱吉爾就發電報警告羅斯福,說美國和日本如果繼續曖昧不明,會讓盟友疑慮,邱吉爾還特別拿中國和越南出來當例子,指責羅斯福會造成蔣介石和法國(當時越南宗主國)疑懼。

到了11月26日,羅斯福終於下了決心,國務卿赫爾利召見和楊潔篪一樣是「飄洋過海來看你」的日本特使團,也和布林肯這次的做法一樣,事先就開出台港疆藏的具體條件,赫爾利也事先公開宣布三個條件:日軍退出越南、日軍退出中國東南半壁、日本勢力必須退回「918事變」之前。

日本特使當然也和楊潔篪一樣大罵「日本人不吃這一套」,不歡而散。

之後,日本的東條英機和習近平一樣,馬上在日本境內大內宣,習近平自稱不會再有「辛丑條約」國恥,東條英機也自稱不會再有日本國恥的「黑船叩關」,然後東條英機更加狂妄,下令偷襲珍珠港,軍國主義走到再也沒有回頭路。

最後的結果世人皆知,東條英機的狂傲,帶領著日本一度陷入絕境,這樣的絕境重演,也將是習近平的末路!

●作者:黃創夏/資深媒體人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