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最聚焦/物價飆漲、貨幣政策也難救?專家教你抗通膨

▲全球陷入通膨危機,台灣也不例外,最近大家都可感受到好像每天都有新的知名店家調漲價格,專家認為這波物價與過去2、30年較不一樣,而且到明年上半年仍會處於較高水準。(圖/取自Shutterstock)
▲全球陷入通膨危機,台灣也不例外,最近大家都可感受到好像每天都有新的知名店家調漲價格,專家認為這波物價與過去2、30年較不一樣,而且到明年上半年仍會處於較高水準。(圖/取自Shutterstock)

記者顏真真/台北報導

全球陷入通膨危機,台灣也不例外,最近大家都可感受到,好像每天都有新的知名店家漲價,但為何官方公布的數字,與民眾感受大不同?國泰世華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啟超接受《NOWnews今日新聞》採訪時指出,主要是一般人食物支出比重高,對經常性消費自然最有感,加上這波物價上漲跟過去2、30年較不一樣,除需求面因素之外,還有塞港等供給面因素,因此很難用貨幣政策去改變,預期至明(2022)年上半年,物價水準仍會在較高位置。至於如何抗通膨?他說沒有所謂最好的工具,但像房地產及大型企業股票類,相對是較能面對通膨環境。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談到這波物價上漲,林啟超說與2、30年前發生的情況不太一樣,過去通常是需求面因素造成,也與油價有關,但這次更明顯在「供應鏈」出現較大問題,去年3、4月至今年前2季,需求面起來,供給面卻不足,主要是疫情反覆,工人也不好找,尤其到了今年第2季過後,包括塞港等供給面問題更明顯,貨櫃從卸貨到等待卡車運送時間,從過去可能只要3、4天,現在變成要30天,這半年來更嚴重,再加上民眾預期物價上漲心理。

眼看物價持續走揚,這波通膨到底會持續多久?他說美國聯準會(Fed)已經告訴你,從原本說是「暫時性」,到現在已不談「暫時性」,代表說會比想像中來得久一些,光是塞港天數,要在很短時間從卸貨20天回到10天,甚至5天,「我想未來2、3個月可能沒那麼容易」,況且未來幾個月預期美國房租年增率也會上升,房價是房租領先指標,美國房價從去年至今年增率已達20%,如果跟2019年疫情前水準來比,已漲了1/4,房價漲下一步就是房租跟著漲,這些都不太可能在未來1 季就可解決,「幾乎可以斷定明年上半年整個物價水準還在一個比較高的狀況」。

再就消費者物價數(CPI)來看,他舉例今年11月青蔥價格年增率達188%,大蒜卻跌了快3成,但民眾可能對大蒜較無感,香蕉、芭樂漲了2、3成就很有感,這是因為民眾對經常性消費的東西,例如外食、蔬果這些東西非常有感覺,但像是3C產品因久久才買一次,跌價時就不太有感。

全世界也都是這樣的狀況。林啟超說,在較先進國家食物支出比例較低,在新興國家食物支出比例相對較高,因此當通膨真的來了,對一般老百姓來講感受就會更明顯,因為一般老百姓食物支出比例特別高。

不僅物價持續上漲,貧富差距也在擴大,尤其是財富效果更明顯。林啟超說,美國GDP大概回到疫情前水準,台灣更已超過疫情前水準,但薪資方面,美國跟疫情前來比大概漲了8、9%,扣掉物價上漲7%,實質薪資大概概多了2%,但美國房價卻漲了1/4,股價多了4成,其實,台灣房價跟股價也跟美國很像,只是大部分民眾根本沒有閒錢去做投資,也因此很多人抱怨,QE(量化寬鬆)反而會讓沒有投資的人更辛苦,貧富差距可能更明顯。

面對物價一漲不回頭,政府該怎麼做?林啟超認為「這很為難」,當然,像現在政府與跟大賣場合作,針對民生必需品推出抗漲專區,這很好,只是民眾可能也要思考如果公平市價是100元,為何只賣90元,那這差價10元維要負擔?當然,包括油價、水電價格,如果真實反映自由市力可能不是現在這樣的價格,大家到底要不要政府做一些補貼或什麼,這是可以討論,只是如果是供給面造成的通膨,老實說全世界都一樣,能夠做的事其實非常有限,因為貨幣政策最有效是對需求面,如果一直升息,貸款減少,需求就會變弱,但供給面因素,包括美國及歐洲很難用貨幣政策去改變什麼。

至於民眾該如何抗通膨?林啟超表示,「投資」當然是可以去做的事情,現在講「抗通膨」,意思是如果你現在有100元現金,如果放在銀行定存1年,因通膨率較高,實質所得增加率可能受限,有的人覺得應該投資一些東西,就長久經驗來看,股票其實是「抗通膨」的好去處,但大家不要誤解買股票就一定賺錢,他講的是就大盤指數來看,長期即使有通膨發生,一些大型企業轉價能力較好,加上廠商出廠價格也會訂高一點,即便有些東西毛利受損,整體還是有獲利,甚至還有一些股息。

因此,林啟超強調,「抗通膨」沒有最好的工具,但可能有還可以的工具,尤其在通膨環境裡,通常實質資產像是房地產或是一些股票類,尤其是大型企業股票,相對較能因應通膨環境。至於黃金,過去很多人可能覺得黃金也能抗通膨,但在利率升高及美元偏強時,黃金吸引力就沒那麼強,尤其未來狀況是利率可能會上升,美元也可能進一步走揚,這對黃金都不是太正面的因素。


※【NOWnews 今日新聞】提醒投資人,投資一定有風險,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學習正確的投資觀念才能將損失的風險降至最低。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