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早時期的民俗療法 刮神明金身當藥引

黃彥昇

台灣民間信仰多元且深入各個角落,在以往生活不若現在方便的時候,先民遇到許多無法解決的問題,最後都會到廟裡請神明做主,如果身體有了什麼病痛,也常到廟中請神明治療,因而衍伸出了許多習俗,除了常見的求藥籤,還有今天要介紹的求藥引。
台南學甲慈濟宮保生二大帝掛有一串念珠。(圖/保庇NOW資料圖)
台南學甲慈濟宮保生二大帝掛有一串念珠。(圖/保庇NOW資料圖)
藥籤顧名思義就是專門記載藥材的籤詩,外觀與一般籤詩大小相同,但為了避免信眾誤拿,會使用不同顏色的紙印刷,與一般的籤詩區別。但藥籤較常出現於具有醫療背景的神明廟中,並非每間廟都有,面對這個情況,先民想出了一個解決之道,就是向神明求藥引。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謂的藥引跟藥物是有些差異的,如果說藥物是用以治療病痛,那麼藥引就如同藥物的導遊,將藥物的效力導向某處,發揮最大的療效,兩者相輔相成,所以傳統的漢方醫學都很注重藥引,以追求最好的治療。

那麼舊時代的先民們怎麼求藥引?最常見的方式就是從神像底座刮取木屑,帶回家與藥一起熬煮,當然也有直接將木屑煮水服用的方法。雖然信眾向神明求藥引是不得已,但在信眾長期求取之下,有不少神明金身面臨了損毀的問題,例如大甲鎮瀾宮的四媽,因為信徒長期挖取神座底部,廟方為了保護四媽金身,已用鐵皮將底座封起來。

台南學甲慈濟宮主神為保生二大帝,本就以開藥籤出名,但眾多信徒保持著「好上加好」的心態,仍會向保生二大帝求藥引,廟方為了保護保生二大帝金身,想出了一個折衷的辦法,就是在保生二大帝的金身上掛上一串木製佛珠,求藥引的信眾在祭拜完就可以拔取一顆念珠,求完了再掛上新的念珠即可,這種保持習俗又不損神像的方式,就是傳統與現代的衝擊產生的結果。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