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顧腹肚、才顧佛祖」 誠心就是最好的敬神物

黃彥昇

台灣是一個充滿多元文化的島嶼,自從明清兩代漢人大量渡海來台,漢文化進入台灣,先民同時也帶來自家原鄉的信仰,可說是台灣廟宇密集的開端。而台灣話中也有著不少跟信仰有關的俗諺,例如今天要介紹的「先顧腹肚,才顧佛祖」。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古早時期,先民渡過可怕的黑水溝來台發展,在那個醫藥衛生與基礎建設都不發達的年代,從原鄉請來的神明就是精神寄託,遇到無解難題的最終方案就是求神保佑。

信仰雖然是強大的力量,如果行有餘力,人人都想替保佑自己的神明換新裝或辦一場熱鬧的遶境。但有時候經濟問題很現實,並非每個人、每個庄頭都可以負擔起這些資金與人力。而「先顧腹肚,才顧佛祖」這句話就是先民的智慧,「腹肚」是肚子,借代為溫飽之意,「佛祖」泛指神明。整句話的完整翻譯,應該是:做人要先維持自己的生活,能吃飽飯、行有餘力之時,再去想神明的供品、熱鬧。

如果生活已經有困難了,千萬不能將僅有的資源全放在神明之上,這樣反而會陷入更深的困境。先維持最基本的溫飽,才有時間、空間去思考如何脫離現在的困境,至於神明的供品豐盛與否已經是好幾步之後的事。

誠意食水甜。(圖/記者連宜方攝)
誠意食水甜。(圖/記者連宜方攝)
給神明的供品、神衣、熱鬧都代表信眾對信仰的虔誠,但以神明的高度來說,不同信眾間的供品並沒有什麼不同,就算只是三柱清香、三杯清水也一樣誠意滿滿,這也驗證了另一句台灣俗諺「誠意食水甜」。為神明祝壽的遶境、熱鬧固然有凝聚信眾的功用,但如果遇到景氣不佳、大環境惡劣,不辦遶境也很常見,神明苦民所苦,親自降駕指示停辦遶境也不在少數。與信眾一起渡過艱難時刻,而非追求供品的奢華與熱鬧,這才是神明之所以被廣大信眾敬拜的原因。(編輯:黃彥昇)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