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俗百科/哭路頭不限女性!悲傷不該被形式化

「哭路頭」習俗。(圖/翻攝自南投葬儀社網站)
「哭路頭」習俗。(圖/翻攝自南投葬儀社網站)

黃彥昇

若曾經歷家中長輩過世的人可能知道「哭路頭」這個習俗,許多人對「哭路頭」的理解是若父母或祖父母往生後,若已出嫁或定居在外的女兒聽聞消息後趕回家,應在娘家大門口外嚎哭,再跪爬進靈堂祭拜。
「哭路頭」習俗。(圖/翻攝自南投葬儀社網站)
「哭路頭」習俗。(圖/翻攝自南投葬儀社網站)
每每講到「哭路頭」習俗,媳婦或是已出嫁的女兒總是最先被提起,但其實「哭路頭」習俗的由來,主要是因為過去社會交通不發達,在外游子或是出嫁的女兒要回家一趟實屬不易,家中長輩過世時,做晚輩的卻無法隨侍在側,往往都是聽聞喪訊才能趕緊返家奔喪。因此心懷內疚、自責情緒的晚輩,回到家鄉村落時,尤其是離家越近,悲傷的心情越沉重,許多人會忍不住放聲大哭,難過得跪爬回家,至深的孝心也打動左鄰右舍親友。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後來,漸漸越來越多人仿效此種做法,「哭路頭」的習俗於是形成,但經過幾百年的演變,不免有些聲音傳出,認為此種悲傷已經流於形式化,且後來反而成為「女性專屬」的習俗,使不少人詬病,但其實「哭路頭」習俗在一開始就沒有性別限定,到了現代也不應該有,畢竟失去至親的悲傷也不分性別。(編輯:連宜方)

資料參考:
台灣殯葬資訊網
日邦生命禮儀事業粉專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