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乍看,宋智孝的感情和其他女明星比起來,算不上多舛,談不上豐富,這其實與她的個性有關。她說,自己大多數都把時間花在「享受獨處」,只要不工作幾乎都待在家裡,「保養、洗衣服、散步、幫寵物洗澡,做很多事情,就能過完一整天,演員很容易將自己困在情緒裡,獨處的時候能夠幫助我平靜。」
「自從我開始努力工作後,我發現『保持情緒的穩定』,這件事情遠比其他都重要。」宋智孝對於感情的理解是,如若自己都無法在生活中控制情緒,何必去刻意談戀愛、給自己找麻煩呢?「可能是我不太喜歡麻煩別人吧,況且我本就是一個遇到問題會自己想辦法解決、冷靜分析問題的人。」
爬梳宋智孝的諸多訪談,筆者認為她的心態很值得拉出來談,特別是「如果無法好好平衡自己的情緒,如何談戀愛」的論點。

矛盾地是,筆者仍看過不少心理學者提到:「談戀愛,可以幫助你更『認識自己』,了解自己不同的面向。」連孔子都說過,人的本性統稱為「仁」,該如何體現仁?就是需要透過跟人相處展現。
一個是認識自己才能愛別人,一個是愛別人才能認識自己,嗯,兩個完全顛倒的論點,到底孰是孰非?
筆者經常提到,世界上沒有任何二元對立的答案,目前我的個人觀點是:宋智孝跟孔子都對,這兩個理論都可以通,差別只是「階段」的不同罷了。
這就要推回我上次講過的尼采,他說人的精神有三種變化,從駱駝到獅子,從獅子到孩童,就階段來分析,宋智孝應該是來到「講求自我主體重要性」的獅子階段,而孔子則來到了「開創主體之外」的孩童等級。
OK講白話一點就是,達到「超我」(成為完整的人)的過程中,我們勢必得先經過宋智孝,才能夠達到孔子。
宋智孝所在乎的認識自己、追求內心平靜、將情緒控制到達平衡,的確很重要。
畢竟現代人被資本主義影響,做任何事情講究功利性,外加我們還有原欲,不管是《聖經》裡頭的「七原罪」,還是佛家所述的「貪嗔痴」,都是需要適當自律,才不會傷人害己。
《易經》不都說了,「平衡」很重要,有原欲很正常,適當原欲可以刺激自己進步,然而原欲發展過度,就是不正常了,很容易讓自己活回野獸。哪怕希臘眾神有七情六慾,過度了也是鬧出特洛伊戰爭,不是嗎?

進入一段關係前,必須先愛惜自己,了解自己的需求是什麼,適合的對象又是什麼,宋智孝的觀點是對的。
然而,這就像打仗一樣,即便把自己準備得再好、兵力再完備、再如何探查敵情,戰爭真的打起來,還是會有許多變因產生,從中激化你更多思維、重新佈局調整、開發出不同的「自己」。
換言之,哪怕單身時期再怎麼調整身心狀態、談戀愛之前再三觀察對方,真正相愛的時候,還是需要磨合、產生諸多變化。談戀愛跟婚姻有點像是考試,在驗證你過去的修行跟體悟,到底內化了多少。
因此,談戀愛仍舊是「完整自己」必經的道路,孔子的論調也沒錯。
不過就像我說的,上述兩者僅是「階段性」的差異,唯獨事前把自己調整好,的確能幫助你談戀愛、遇到變化時,可以立刻抓穩腳步,不容易情緒失控,做出毀滅性的行為。
來我專頁陪我聊娛樂圈大小事:奶媽Naima
我的IG:奶媽Naima